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持续血糖升高的疾病,但一些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症状并不是典型的“三多一少”,而是餐前容易饥饿难耐,甚至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反应。引起这种反应的主要原因是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
健康人群中,口服葡萄糖后多在30-60分钟胰岛素分泌达到高峰,胰岛素水平的升高可以使餐后血糖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在进餐后数小时,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逐渐恢复到空腹水平。但是,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素抵抗等多种机制使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减弱,需要代偿分泌大量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久而久之就使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受损,出现胰岛素分泌速度减慢、高峰延迟,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多延迟到2-3小时出现。因此当餐后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控制血糖上升,而接近下次餐前血糖降低时胰岛素水平仍较高,胰岛素分泌与血糖变化不同步造成了餐前低血糖,即反应性低血糖,多发生于进餐后3-5小时,尤其是单纯吃碳水化合物类(淀粉)食物时容易出现。
反应性低血糖在糖尿病没有正确诊断前,往往会靠多吃食物来缓解低血糖症状,特别是糖果、巧克力、甜品等高糖、高热量食物可以迅速缓解不适,但这样会加重餐后高血糖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因此,早期正确识别反应性低血糖对于糖尿病早期防治有指导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正确饮食(吃混合餐:在适量粮食的基础上+高纤维食物+蛋、奶等蛋白制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如果仍有低血糖症状,可以采取分餐的方法,在食物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把主餐的部分粮食放在两餐之间吃减少低血糖发生,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比如随餐嚼服阿卡波糖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缓解餐前低血糖。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张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