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治疗中,化疗是常用的方法,但它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增加感染风险。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升白针”,它能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白细胞,帮助维持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减少感染风险并保持化疗计划的连续性。
“升白针”也称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主要用于促进骨髓中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激活,刺激骨髓造血细胞产生白细胞,以达到“升白”的目的。
种类及作用
“升白针”分短效和长效两种:
短效升白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称“急救升白针”,药效时间短,只能维持1-2天,需复查白细胞,如果复查指标低,还要继续打,直到升到理想指标为止。一般在化疗结束后24~48h开始使用,价格较便宜。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化疗等原因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骨髓发育不良综合征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宜用于:骨髓抑制1~2级,在强烈化疗后,仍可继续接受短效升白针治疗;骨髓抑制3级(白细胞1.0~2.0×109/L,中性粒细胞0.5~1.0×109/L);骨髓抑制4级(白细胞0~1.0×109/L,中性粒细胞0~0.5×109/L)。
长效升白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称“预防升白针”,药效时间两周左右,它是针对短效升白针的缺点而研发的,在化疗的第二天或第三天用,使人体内的白细胞不死亡,确保化疗期间白细胞不减少。一般在化疗方案结束后48小时使用,价格较贵。
作用:可帮助患者缩短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减少白细胞减少而继发感染的风险作用。主要治疗于化疗后等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促进骨髓移植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等症状。
宜用于:需要进行强烈化疗方案,预判会出现明显中性粒细胞下降风险,应当使用;第一次化疗后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下降甚至合并发热,第2次化疗后可以预防使用。
常见的副作用及其应对方法
01
骨痛
这是升白针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患者可能会感到腰骶部或其他骨骼部位的疼痛。
应对方法: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来缓解疼痛。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解热镇痛药。如果疼痛严重,应咨询医生以获取更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案。
02
发热和皮疹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
应对方法:轻微的发热和皮疹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退,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建议使用抗组胺药物或皮质激素来减轻症状。
03
脾脏破裂
虽然极为罕见,但有报道显示使用升白针后发生脾脏破裂的病例。
应对方法:如果出现左上腹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因为这可能是脾脏破裂的迹象。
04
骨髓疲劳
长期应用升白针可能导致骨髓造血细胞疲劳。
应对方法: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指标,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出现骨髓疲劳的迹象,可能需要暂时停用升白针。
05
中性粒细胞一过性增高
少数患者出现幼稚粒细胞的现象,个别患者出现幼稚粒细胞的聚集。
应对方法:这种情况通常会在停药后自行缓解,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如果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联系医生。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代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