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液体由血管内外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局部发红、疼痛、肿胀、发热或发凉等现象,是输液治疗中常见的不良事件。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为0.1%~6%,国外报道为 5.0%。
一、引起外渗的常见药物
(1)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常有细胞毒性,容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外渗。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有:阿霉素、表柔比星、柔红霉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博来霉素、阿糖胞苷、顺铂等;卡莫司汀、氮烯米胺、足叶乙苷、紫杉烷类、氟尿嘧啶等。
(2)高渗性药物:包括浓电解质、卡文、20%甘露醇、10%NS、50%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5%碳酸氢钠、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容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而外渗。
(3)抗生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红霉素、喹诺酮等,由于对血管内皮细胞刺激性大而容易发生外渗。
(4)强碱性药物:苯妥英钠、硫苯妥钠、氨茶碱等药物pH>9.0,静脉内输注时对血管壁刺激性大,容易发生外渗。
二、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外渗局部出现肿胀、颜色改变、疼痛、皮肤温度低、水疱甚至坏死,严重者可深及肌腱及关节,形成经久难愈的溃疡,不能自愈,甚至导致功能障碍。
三、局部处理
1.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
(1)停止输液并回抽残液: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连接注射器进行回抽,尽量吸出局部渗漏的残液。
(2)评估:快速评估外渗药物的名称、浓度、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性和局部反应:红、肿、热、痛以及外渗范围,以便快速作出应对处理。
(3)皮下注入相应解毒剂:药物外渗发生1小时内进行皮下注射可产生最好的结果,遵守制造商指定剂量和给药指南,针对不同药物的外渗使用相应的解毒剂,以减轻对局部的毒性反应。
(4)局部环形封闭:常用2%利多卡因4ml+生理盐水6ml+地塞米松1ml局部封闭,选择4.5~5.5号的头皮针,以15~20度角度进针,针头需到达红肿正中处,沿肿胀范围外做环形封闭。
(5)冷敷或热敷:根据外渗药液的种类选择冷敷或者热敷。
(6)中药湿敷:如局部肿胀明显,可给予如意金黄散湿敷,可起到消除肿胀的作用。
(7)物理治疗:药物外渗24小时可选用红外线、红光等物理治疗减轻症状,加速外渗药物的分散和回吸收。
2.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1)小水疱的处理:对多发型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防止其摩擦受压,避免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封贴水胶体或薄膜敷料,使水疱自然吸收。
(2)直径大于1cm的大水疱处理:无菌操作下用12~16号针头在水疱的边缘刺破水疱后以无菌纱布覆盖,吸干渗液,然后粘贴水胶体或薄膜敷料。
(3)开窗减压:当外渗后局部组织肿胀严重时,可考虑局部开窗引流,减轻局部压力,避免大面积组织的坏死。
(4)开放性伤口的处理: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后,患处切勿受压,根据伤口选择合适的敷料覆盖,局限性组织坏死可采用保守性锐器清创、选择适合敷料实施湿性治疗直至愈合,对广泛组织坏死须请外科医生会诊处理。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刘晓燕 刘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