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0371-63934118

医院地址:

郑州市经八路2号(医院本部)/  郑州市南阳路32号(北院区)

门诊电话:

63921550

急诊电话:

63910120  63914606

体检电话:

63974598  63928159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医院新闻 >
发热不是病!

发布日期:2024-01-30 17:18:15

       发热只是一种现象,一种症状,不是疾病。所以,当我们发烧时请不要只关注温度,还是要寻找原因。
 
 
 
什么是发热?
 
       发热又称发烧。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
 
       临床上,将发烧分为低烧、中等程度的发热、高热、超高热四个度。其中,低烧是指腋窝的体温波动在37.3℃-38℃之间,中等程度发热是指体温波动在38.1℃-39℃之间,而高热是指体温波动在39.1℃-41℃之间,大于41摄氏度则认为是超高热。
 
 
 
临床表现
 
       体温上升期,一般产热大于散热,此时病人皮肤较为苍白、无汗,伴畏寒现象,甚至部分患者出现明显寒战。
 
       高热时期,产热与散热基本维持平衡状态。患者皮肤发烫,可能伴有皮肤潮红、呼吸及心跳加快表现。而到体温下降时期,产热小于散热,所以皮肤温度逐渐下降,且会伴随大量出汗。此外,发热一般均伴有全身乏力、精神不振、肌肉酸疼、食欲下降等表现。
 
 
 
药物的选择
 
       发烧时,物理降温、口服退热药、退热栓、灌肠、艾灸等该如何选择?
 
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酒精擦浴浓度为25%--35%;温水擦浴温度为32--34℃;擦浴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心前区、腹部、后颈、足底禁擦;婴幼儿及血液病患者禁用乙醇擦浴;降温贴、冰帽等同时大量补充水分以口服补液盐,想喝果汁也可以;如果口服困难,可以静脉输液,补充葡萄糖、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避免脱水;中医的穴位按摩以及艾灸等都可以适当的使用。
 
药物降温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如何使用?
 
       年龄≤3个月婴儿,不建议使用退热药,可以物理降温。≥3个月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可以使用布洛芬。
 
吃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不到4小时又发热,怎么办?
 
       建议与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交替治疗使用。但必须严格按照给药剂量和药物间隔时间,避免药物过量。
 
       退热药过量出现哪些副作用?
 
       肝功能损害,血清转氨酶升高;胃炎和胃肠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可能;皮肤过敏等。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也吃了,还是发热怎么办?
 
       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等待再等待……温度一定会慢慢退下去。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发热何时需要抗病毒药物或者抗生素?
 
       发热大多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除非是甲流乙流,需要奥司他韦抗病毒,对于其它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例如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的药物包括清热解毒的中药注射液。
 
       除非发热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例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中耳炎、化脓性腮腺炎等,这时候需要抗菌素,其它大部分情况下都不需要使用。
 
 
 
饮食护理
 
       发烧后,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和营养来帮助恢复,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一些不利于退烧的食物。
 
       第一阶段:发烧初期
 
       可能会出现喉咙疼痛、口干等症状,身体内部需要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来帮助抵抗病毒和细菌。建议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鸡汤、鱼汤、蔬菜汤等。这些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同时适当增加水分的摄入,可以帮助缓解口干症状,也有助于降温。
 
       第二阶段:高烧期
 
       当体温超过38.5℃时,身体会大量出汗,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因此身体需要更多的水分和电解质来帮助散热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此时,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水果等。同时,也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淡盐水、运动饮料等。禁忌高蛋白如:鱼、蛋、虾、肉等以免造成热量的增加而促使体温骤然升高。
 
       第三阶段:退烧期
 
       当体温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时,身体需要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此时,建议选择营养均衡的食物,如米饭、蔬菜、瘦肉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影响身体的康复。
 
       在面对发热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同时,也要提高对发热的认识,遵循科学依据,正确对待发热,并积极预防相关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增强免疫力,都是预防发热的有效方法。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远离疾病困扰。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张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