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是人类的一种遗传标记,是血液成分表面的一种抗原类型。红细胞血型从发现至今已有45个血型系统,抗原总数为390个,因此理论上说,除同卵双胞胎外,几乎没有两个人的血型是相同的。通常所说的血型指的是红细胞的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表面A、B抗原(凝集原)的有无分为四种:A型、B型、AB型、O型。
1900年,血型之父Karl Landsteiner提出“如果红细胞上缺少A或B凝集原,健康成人的血清中总是具有相应的凝集素。”因此在A型、B型、AB型、O型人体内还存在着相应的抗体。
在临床中,输血已经成为治疗疾病、抢救伤员生命和保证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O型血没有A抗原也没有B抗原,因此O型血曾被认为是“万能血”,这一观念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忽略了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的抗A和抗B抗体,将含有免疫性抗体的O型血液输给A型、B型、AB型患者后,可使其红细胞的脆性增加,寿命缩短,严重者可出现溶血性反应,输入O型血的血量越大,血浆中抗A和抗B的效价越高,发生溶血的风险就越大。
因此,把O型血看作万能血的观点是有误区的。
输血时一般都要ABO同型输注,且经交叉配血相容才可以输。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会用O型洗涤红细胞(去除了抗A和抗B抗体)和AB型血浆代替,比如新生儿换血、疑难血型等情况,输血之前同样要进行交叉配血。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