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是一种将全血分离制备成纯度高、容量小的血液成分,并根据病情的需要输给病人的输血方式。成分输血具有提高治疗效果、按病情选择输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方便血液保存、有效节约血液资源等优点。
常见的成分输血的原则有哪些呢?
一、红细胞
红细胞适用于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贫血患者,以提高其血液携氧能力。出血量、组织器官灌注和氧合情况、Hb及Hct等是红细胞输注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1. 输注红细胞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使用晶体或胶体液补足或基本补足有效循环血容量;
除大量、快速出血外,单次申领红细胞不宜超过2U。
2. 输注红细胞的Hb阈值如下:
Hb>100g/L,不宜输注;
Hb<70g/L,宜输注;
Hb在70g/L~100g/L,宜根据患者的年龄、出血量、出血速度、心肺功能以及有无缺氧症状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输注。
3. 应积极治疗术后患者的贫血,以减少红细胞输注。
二、血小板
血小板适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或出血倾向的患者。
血小板输注阈值如下:
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宜输注;
血小板计数<100×109/L,拟实施眼科或神经外科手术时,宜输注;
血小板计数<80×109/L,拟实施椎管内神经阻滞时,宜输注;
血小板计数<50×109/L,拟实施较大手术或有创操作、急性出血时,宜输注;
血小板计数50×109/L~100×109/L,伴有大量微血管出血时,宜输注;
当患者出血且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时(如血栓弹力图提示血小板功能低下),输注血小板不受上述输注阈值的限制。
此外,AABB技术手册建议:①对于低增生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成人住院患者血小板计数≤10×109/L时建议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以降低自发性出血风险,输注剂量为一人份单采血小板即一个治疗量或同等量;②拟行择期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建议预防性输注血小板;③拟行择期诊断性腰椎穿刺的患者血小板计数<50×109L时,建议预防性输注血小板;④拟行择期非脑外手术的患血小板计数<50×109/L时,建议预防性输注血小板;⑤对于采用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患者:无血小板减少时,不需常规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若有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围术期出血或血小板功能异常时,建议输注血小板。
三、冰冻血浆
冰冻血浆适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其中新鲜冰冻血浆含所有凝血因子、普通冰冻血浆仅含稳定的凝血因子。
冰冻血浆输注指征如下:
患者出血,排除低体温、酸中毒、抵抗因素等病情后,当PT和/或APTT大于正常值范围均值的1.5倍、INR大于1.7、血栓弹力图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时;
严重出血、大量输血时,血浆、血小板、红细胞按1:1:1比例输注;
大面积烧伤、血浆置换、人工肝等;
无抗凝血酶制品时,治疗抗凝血酶缺乏性疾病(如肝素耐药)。
四、冷沉淀
冷沉淀凝血因子适用于补充不稳定凝血因子(效率比新鲜冰冻血浆更高),包括纤维蛋白原、Ⅷ、ⅩⅢ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如果有相应凝血因子浓缩制品可供使用时,不宜首选冷沉淀凝血因子。
冷沉淀凝血因子输注指征如下:
血浆纤维蛋白原<1.0g/L、血栓弹力图提示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
严重出血、大量输血时,血浆纤维蛋白原<1.5g/L;
产科严重出血时,血浆纤维蛋白原<2.0g/L;
Ⅷ因子严重缺乏患者拟实施手术或出血;
vWF和ⅩⅢ因子缺乏导致出血。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孟伟伟 张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