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其是一类具有环戊氢烯菲环结构的化合物。维生素D主要在阳光照射下再经皮肤合成,也可从饮食中少量摄取,其中动物食物来源的为维生素D3,植物食物来源的为维生素D2。维生素D本身无生理活性,它需要经过肝细胞微粒体的25-羟化酶催化转化为25-羟基维生素D,再经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内1α-羟化酶催化为1,25-双羟基维生素D,然后作用于靶组织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维生素D适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糖皮质激素诱发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用药;此外,它也用于佝偻病和骨软化病的治疗,并在临床中常与钙剂合用以提高疗效。
虽然维生素D可以通过膳食、药物以及阳光照射等得到补充,但维生素D缺乏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流行的公共卫生难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中提到维生素D缺乏涉及各个年龄,对儿童、孕产妇和中老年人群的影响尤为突出。
人体如果缺乏维生素D,会产生很多危害。《老年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指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直接影响骨骼和肌肉系统,与骨质疏松、骨折、肌少症和跌倒密切相关。《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解读》也指出佝偻病等疾病的本质是维生素D或钙缺乏导致骨矿化不良与骨形态异常。
如何判断体内维生素D是否缺乏呢?
《2022中欧和东欧专家共识《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实践》解读》中认为血清总25-羟基维生素D含量是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公认标记物,其过量/中毒阈值为25-羟基维生素D>100 ng/ml。
《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将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分为4类:正常、不足、缺乏和中毒,具体判定指标和参考值见表1.
如何预防维生素D缺乏呢?
《中国儿童维生素D营养相关临床问题实践指南》中提到的机体获得维生素D的主要方法为:阳光照射,当阳光照射受限时,宜额外补充维生素D。冬春季节、低海拔、高纬度都是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注意:日光照射时宜注意安全)。
《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中也提到要保证富含维生素D食物摄入,如高脂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等,强化食品如配方奶粉、维生素A/D强化牛奶等。而针对一些特殊人群,如婴儿、孕妇、乳母及老年人等,应据情况予以维生素D制剂等。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也要因人而异、适可而止。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周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