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0371-63934118

医院地址:

郑州市经八路2号(医院本部)/  郑州市南阳路32号(北院区)

门诊电话:

63921550

急诊电话:

63910120  63914606

体检电话:

63974598  63928159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医院新闻 >
莫让足跟痛成为你锻炼身体的绊脚石

发布日期:2023-12-11 15:41:39

       活动对人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很多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都将功能锻炼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步行则是最常见的功能锻炼。如果哪天逛街或遛弯儿走路走多了,大多数人只要休息一两天就会好。但是有一些人,过了好多天还是一走路就痛,如果忍着疼痛活动一会儿,疼痛就逐渐减轻了,可是随着活动量的增多,疼痛卷土重来,让人不胜其烦。
 
 
       到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让患者做一个X光片,如果有跟骨骨刺,就需要手术;如果没有跟骨骨刺,医生会诊断为足底筋膜炎,则需要放松足底筋膜。中医则可能会诊断为肝肾亏虚,需要中药调理。其实治疗上有很多方法如足底按摩、中药泡脚、川芎鞋垫、外用膏药、吃中药补肝肾、针灸等。这些都可以试试,但是总有一部分人怎么都治不好。这是因为这些患者的诊断不是非常清楚。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足跟痛的相关知识。
       通常根据疼痛的具体部位来诊断:
        ①跟腱炎:疼痛点位于足跟后的跟腱部位,用拇指和食指从跟腱两侧适当用力捏跟腱会很痛,向上勾脚尖牵拉跟腱也会诱发剧烈疼痛。既然是跟腱炎,我们要治疗跟腱局部,更要治疗小腿三头肌,可以用手法按摩,也可以借助理疗设备如体外冲击波等。
       ②跟骨后滑囊炎:疼痛点也在足跟后跟腱部位,疼痛感觉非常表浅,轻轻触碰就会找到疼痛点。这个通常与穿比较紧的高跟鞋有关,跟腱和皮肤之间的滑囊受到反复的挤压和摩擦会产生无菌性炎症;这个容易与跟腱炎相混淆,需要仔细鉴别,彩超或核磁共振有一定价值。有时跟腱炎和跟骨后滑囊炎两者还会同时存在。滑囊炎的治疗首先要穿宽松的鞋子,避免滑囊再受挤压,局部可以外用一些药物消炎。
       ③跟下滑囊炎:疼痛点在跟骨正下方,轻压就会有痛感,甚至剧痛,脚后跟不敢负重。通常是穿比较薄软的布鞋足跟与硬地面长时间摩擦导致的。超声下可见到滑囊壁增厚,囊液增多,超声引导下囊液抽出并注射消炎药物可使疼痛症状迅速改善。
       ④纤维脂肪垫炎:疼痛点也在跟骨正下方,也会有压痛,痛感没有跟下滑囊炎剧烈,也容易与之混淆。超声下可发现脂肪垫局部有低回声表现。治疗上要穿软底鞋子,局部外用药物消炎,也可以做一些理疗。
       ⑤足底筋膜炎:又称跖筋膜炎,跖腱膜炎。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疼痛点同样在跟骨结节前内侧,局部压痛很明显。晨起下床走路第一步足跟最痛,活动后渐轻,走多了疼痛又加重,这是足底筋膜炎的典型表现。跟骨的侧位片上往往会发现有跟骨骨刺的情况,其实这个所谓的骨刺和疼痛关系并不大,骨刺只不过是足底筋膜所受拉力过大的一个表现。有研究表明,所谓的“骨刺”是跟骨结节前方受到来自足底筋膜的拉力逐渐向前生长的结果,不一定是钙盐沉积在此处。我们知道,人的足底有足弓(纵弓和横弓),而纵弓就是靠足底筋膜来维持的,纵弓承受着人体大部分重量,尤其是跑步时足底筋膜的所受的牵拉更大,跟骨结节前内侧是内侧纵弓的附着点,此处最容易损伤。足底筋膜损伤后局部出血、炎症渗出,修复不良筋膜内出现微瘢痕导致其弹性下降,弹性下降导致足底筋膜更容易损伤。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疼痛必然持久化。因此,通过积极治疗以降低足底筋膜以及人体后表线的张力,消除局部炎症就显得尤为重要。牵拉跟腱、筋膜球足底按摩均有很大帮助。
       ⑥小腿及足底肌肉慢性劳损:疼痛点可出现在足跟正下方或足跟周围,也可以出现在跟腱的两侧,多数足跟痛与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足底方肌等多处肌肉慢性劳损有关。这些肌肉的慢性劳损通常不伴有明显的外伤史,自己不容易觉察到,对这些肌肉触诊可诱发剧烈疼痛,有时可触及到肌肉深部的结节或微瘢痕存在。对这些肌肉进行按摩或理疗足跟痛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⑦跟骨骨刺:疼痛点多在跟骨结节前内侧,从跟骨的侧位片上看像一个尖尖的刺因而得名。其实这些骨刺在CT三维重建后发现是跟骨结节前缘从内到外均匀一致的向前延伸了一些,并非我们想象的像一个尖尖的刺在扎我们的神经肌肉。但是如果排除其他原因,那就应该切除跟骨骨刺了。
(供稿/李剑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