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
4月10日,医院人事科成立。
6月,医院充分考虑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与当时的河南省建筑职工子弟学校达成协议,医院教职工子女可以选择在该校就读。
8月,为了帮助教职工解决照顾子女问题,医院成立幼儿园,聘请三名教职工家属,负责照顾孩子们的生活。
9月10日,医院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成立,分别为医教党支部、辅助科室党支部、总务党支部、机关党支部。王银山担任医教党支部书记,马明俊担任医教党支部副书记;宋焕担任辅助科室党支部书记;王子善担任总务党支部书记;魏书庭担任机关党支部书记。
10月、11月,内科(消化系)、外科(普外、胸外)相继从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部分迁入,医院被批准为综合性医院。医院内科、外科成立,段芳龄任内科主任;怀建村任外科主任,刘芳园任外科副主任;朱绮霞、陈世灼、李子森、孙德珪任妇产科副主任。
11月26日,王子善、余学端2人被增补为医院党总支委员。
12月,由于医院在计划生育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医院被评为郑州市节育技术先进单位,6位教职工被评为节育手术先进个人。
12月,医院荣获河南省卫生科普先进集体荣誉。
1982年
1月,美国医学生劳拉来医院进修学习。
3月8日,医院2551平方的新建门诊楼正式开诊。
3月13日,医院设立内科教研室、外科教研室、妇产科教研室。
9月,医院学术委员会成立,由段芳龄、刘益清、怀建村、刘芳园、左闺贞、李子森、孟玉葆、过明炯、韩秀峰9人组成,段芳龄任主任,怀建村任副主任。主要任务为学术论文的撰写、发表,以及研究生培养。
10月底,刘全喜被增补为医院党总支委员。
当年,医院妇产科教职工治疗中发现一名十岁女孩被其继父强奸,勇敢报案揭发犯罪分子的罪行,使罪犯归案。医院受到郑州市公安局、金水区法院表彰,河南日报、郑州晚报等予以报道。
12月,怀建村荣获河南省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荣誉,医院总务科获河南省卫生战线先进集体。
1983年
1月12日至16日,医院派遣3名医务人员参加“省会五讲四美医疗服务站”公益活动,在火车站候车厅提供义诊、计划生育咨询及药具发放等健康服务。
3月28日,医院中医科正式开诊。
7月,医院引进产自日本的B超,进一步提升诊断质量。
12月24日,医院病房楼奠基动工(五层病房楼,现6号楼位置)。
12月24日,根据中央关于“领导班子要革命化、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经过群众推荐,上级考察,组成新的院领导班子,郑宗秀任党总支书记,晏国勋任院长,刘全喜任党总支副书记,任品金、于邦安任副院长。
12月,刘芳园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怀建村被评为郑州市科协先进个人。
1984年
3月7日,河南医学院下文,批复医院机构设置设立:党总支办公室、院办公室、医教科、人事科、总务科、财务科、伙食科、药材科、保卫科、保健科、基建办公室;设门诊办公室,属医教科领导;设纪律检查委员会、共青团、工会,同意配置专职干部,设在党总支办公室。
5月23日,医院护理部成立。
6月,医院财务科正式成立。
7月5日,河南医学院党委下文,批复医院成立行政党支部、医教党支部、内科党支部、外科党支部、妇产科党支部、医技一党支部、医技二党支部、总务党支部等8个基层党组织。
9月10日,医院急诊室正式开诊,设立急诊观察室床位6张。
9月14日,河南医学院党委同意:医院党总支改设为党委会,成立中国共产党河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委员会,郑宗秀、刘全喜、晏国勋、余学端四位同志任党委委员(暂缺一人),郑宗秀任党委书记,刘全喜任党委副书记,余学端任纪委书记。
9月,医院与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研究所签订工作协议书,就促进河南省心血管外科诊治水平的提高,积极合作。
10月31日,医院成立内科消化系研究室、胸外研究室、计划优生研究室,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工作。
12月20日,医院与淮滨县医院签订协议,确定对该县进行为期三年的技术支援。
12月,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当年,医院妇产科开设“高危门诊”及“遗传咨询门诊”,产科病区婴儿室成立“高危婴儿室”,对高危婴儿进行针对性重点监护治疗。
当年,医院设立保卫科,并成立民调委员会。
1985年
1月15日,医院学术委员会调整,晏国勋任主任,任品金、段芳龄、刘全喜、于邦安任副主任,委员为怀建村、刘芳园、李子森、陈世灼、耿正惠、刘益清、于真玲、张明、孟玉葆。
2月26日,医院与浚县人民医院签订医疗技术协作协议,以胸外科专业为主对该医院进行技术支援。
2月,医院泌尿外科成立,医院编制床位5张,实际开放床位10张至15张。
3月,医院整形外科成立,医院编制床位5张。
3月,邀请回国探亲的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张新华作报告,并与医务人员座谈,介绍美国医疗护理制度,帮助医务人员了解国内外发展趋势。
4月,医院开始开展整党运动。
4月,为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医院外科细分出多个专业组,并任命资深专家担任专业组组长,庄世才任心血管专业组组长,曾涟乾任普胸专业组组长,王广田任普外专业组组长,李俊卿任泌尿专业组组长。
9月9日,依托医院设立的胸腔疾病研究室升格为河南医学院胸腔疾病研究所,刘芳园任所长,寿化山任副所长。
9月27日,医院整党运动基本上完成了“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要求,医院整党工作基本结束。
10月12日,医院召开整党运动总结大会及新党员宣誓活动。
1985年,内科消化专业段芳龄教授首次招生3名硕士研究生,开启了医院培养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步伐,医院教学向高层次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986年
1月8日,医院党委书记郑宗秀任河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医院党委书记。
3月10日,副院长任品金调任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苏芳忠、耿正惠任医院副院长。
3月24日,河南医科大学发文通知,调任医院妇产科李子森、朱全道、孙德珪、乔玉环、边爱平等27名资深专家及医务人员至三附院工作。
4月1日,适应医学发展需要,医院同位素室更名为核医学科。
4月2日,医院首例自体肾移植在泌尿外科取得成功。
4月3日,医院检验科成立,崔士兴、赵文淑任科副主任。
4月11日,河南医科大学发文通知,调任一附院、三附院徐恩惠、李建章、姚淑芳、王洪祥、娄季宇、刘合玉、范团起等22名专家及医务人员至医院工作。
5月8日,成立中国共产党河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纪律检查委员会,余学端任纪委书记,纪委新增魏洪臣、马明俊、冯海新三人。
5月12日,医院增设神经科(含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专业),中医科(含针灸),五官科(耳鼻喉专业),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5月12日,医院增设药剂科、器械科,撤销药材科,进一步明确、强化服务功能。
6月2日,党委副书记刘全喜调任河南医科大学副校长,余学端任党委副书记,张学瑞任副院长。
6月18日,杨继、魏洪臣增补为医院党委委员。
7月下旬,医院皮肤科正式开诊。
10月10日,医院聘请日本著名医院管理专家德田虎雄为医院名誉院长。
10月16日,医院与范县人民医院、范县龙王庄乡卫生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分批分期派遣业务技术骨干轮流到范县服务,帮助提升医疗水平。
10月22日,医院按照河南省计经委、省教委、省劳动人事厅等上级单位指示精神,成立医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于月底派出15名青年医务人员组成的扶贫工作队奔赴台前县开展扶贫工作。
12月,医院积极参与“七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课题“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实验及脑卒中人群监测”,该项目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牵头,医院由苏芳忠教授负责项目的研究实施。
12月,医院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荣誉。
12月,9层新病房楼建成(现住院部1)。
1987年
3月,医院完成职称改革,陈世灼、段芳龄、朱绮霞、左闺贞、怀建村、张明被授予教授职称,李俊卿、盛宏正、耿正惠、王广田、苏芳忠、郑英、于真玲、李建章被授予副教授职称;刘芳园、庄世才、曾涟乾、晏国勋、过明炯、刘益清、徐志林被授予主任医师职称,张大新、杨栋、张树桧、章思驹、刘俊英、齐景宪、孟玉葆、刘勋臣、李绍信、赵广武、王桂芬被授予副主任医师职称。
9月,在原有承担学校医学系部分教学与临床实习任务的基础上,又承担卫生系全部和儿科系部分教学任务。
12月,医院新建九层病房楼(现住院部1)投入使用,医院实际开放床位达到450张。
1988年
1月,完成新建九层病房楼(现住院部1)病房搬迁工作。
4月28日,美国阿肯色州教会医学中心一行8人来医院学术交流。
4月,医院干部病房成立,设床位20张,正式对外开放。
4月,医院10个党支部完成换届选举工作。
5月,省教委下发文件,批准河南医科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为处级机构。
5月,医院麻醉科设立,王春亭任麻醉科副主任。
11月,医院召开首次团代会。
12月,医院对临床、行政、后勤等二级机构进行换届调整。
1989年
1月2日,眼科门诊正式开诊。
1月19日,医院第一次党代会召开,时任党委书记张笃友作了党委工作报告,时任纪委书记余学端作了纪委工作报告。
4月1日,眼科病房正式设立,设置床位15张。
4月中旬,卫生厅对13所省直医院进行财务管理考核评比,医院获总分第一,受到卫生厅嘉奖。
6月25日,河南医科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二附院分委员会成立,段芳龄任主任委员,怀建村、晏国勋任副主任委员,陈世灼、曾涟乾、刘益清、盛宏正任委员,负责医院学位评定相关工作。
7月25日,医院计划生育协会设立,耿正惠任会长,杨继、霍文祥、侯友兰任副会长,潘香果任秘书长。
7月,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立,刘益清任主任,阎铁云、李凤莲任副主任,徐志林、张大新、刘俊英、崔士兴、张艳琴、王广田任委员,办公室设立于保健科。
8月1日,小儿内外科病房开诊。
12月25日,口腔科正式开诊。
(供稿/彭永强 金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