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组织细微结构破坏、骨的力学功能减弱、骨脆性增加为特征,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或年龄,但以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多见。为促进抗骨质疏松的合理使用,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等制订和发布了《骨质疏松症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常见治疗药物的分类及注意事项
骨吸收抑制药
1、双磷酸盐类: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可以与骨表面的羟磷灰石强有力地结合,靶向地沉积在骨骼中,被破骨细胞摄取。
2、降钙素类:主要有鲑降钙素和依降钙素。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早期和晚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能明显缓解骨痛,是治疗中度及以上骨痛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继发于乳腺癌、肺癌、肾癌、骨髓瘤或其他恶性肿瘤的骨转移性疼痛;通常不用于骨质疏松的预防,也不减少骨折风险。有潜在增加肿瘤风险的可能,疗程限制在3个月内。
鲑降钙素:口服无效,临床多用注射剂和鼻腔喷雾剂,可皮下、肌内和鼻腔给药。
依降钙素:肌肉注射,每周1-2次。
不良反应:降钙素类应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确定是否需要做过敏试验。
3、雌激素类:包括雌激素尼尔雌醇、替勃龙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等以及依普黄酮为代表的植物雌激素。
骨形成促进药
包括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雄激素等。
特立帕肽:能显著增加腰椎骨密度、显著降低有脊椎骨折史的绝经后妇女再发生脊柱和非脊柱骨折的危险。大腿或服部皮下注射,每天一次,需冷藏。出于安全考虑,应用期限为2年,停药后骨密度会逐渐下降,因此停药后必须加用抗骨吸收药物。
骨矿化促进药
钙剂和维生素D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基本补充剂。钙剂单独用药或联合维生素D用药均可有效抑制骨丢失。
常用的钙剂有:磷酸钙、枸橼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醋酸钙等,主要不良反应是引起便秘、结石,可影响铁吸收,过量可能引起高钙血症。
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常用: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阿法骨化醇经肝脏羟化后才发挥作用。长期大剂量应用维生素D会加重骨质疏松,引起尿钙增加和肾结石,因此建议定期检查患者血钙或尿钙水平。
双重功能药
雷奈酸锶:是近年来上市的新型抗骨质疏松药,可同时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可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用于治疗骨折高危的绝经后妇女的严重骨质疏松症以及骨折风险增高的男性严重骨质疏松症。牛奶及奶制品等可降低雷奈酸锶的生物利用度,因此需进食2小时后睡前口服,每天一次。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可能引起心脑血管严重不良反应。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林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