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遇到生完孩子的产妇说:“生完孩子后腰痛,什么姿势都不舒服!”要注意了,这个产妇很可能得了产后腰痛。
产后腰痛是指女性在分娩后出现的腰部疼痛,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产后腰痛的发生与肌肉韧带松弛、产后劳累过度、脊柱及肌肉疾病、生殖器官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经积极对因治疗,一般可达到临床症状缓解及功能改善。
产后腰疼与麻醉有关吗?
生孩子时打的麻醉叫“硬膜外麻醉”,也就是大家常叫的“腰麻”。在“腰麻”术前谈话时,产妇及家属经常会问:“打麻醉会不会留下腰痛的后遗症?”术后偶尔也会有患者找过来:“我现在腰痛,是不是无痛分娩造成的?”它的确会让你在腰部的穿刺部位,感受到暂时的钝痛,但穿刺针非常的细,不会对我们的腰椎结构产生破坏,即使有疼痛,这种疼痛基本在产后2周慢慢消失。所以长期的产后腰痛,“腰麻”并不是“罪魁祸首”!
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1、妊娠生理的变化
孕晚期,随着胎儿生长,孕妇重心前移,骨盆开始前倾。为保持身体平衡,孕妇的头和肩会向后仰,腰部向前挺形成典型的孕妇姿势,使得腹部和腰部肌肉出现失衡,腰部肌肉出现劳损引起疼痛。长期的孕妇姿势对腰椎和腰部的神经肌肉都会产生压迫,使得不少宝妈在孕期就会感觉到腰痛。另外,在孕期,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使腰部韧带松弛,腰椎间盘容易突出,从而引发产后腰痛。
2、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就是腹壁正中的两块长方形肌肉,中间以腹白线相连,正常情况下左右相距两指以内,能够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参与完成排便、分娩、呕吐等生理功能。到了妊娠中晚期,增大的子宫会使腹壁扩张,两侧的腹直肌会向两侧分离。这种分离的腹直肌,会严重影响产妇的体态,还会降低躯干骨盆稳定性,直接导致产妇腰酸背痛,甚至脏器下垂。
3、生理性缺钙
孕期需要的钙较正常人多,如果孕妇未能补足孕期所需要的钙,则可能造成孕妇生理性缺钙。产后母乳喂养也需要更多的钙,这就导致了腰痛的发生。
4、哺乳期劳累或喂养姿势不正确
虽然女性在分娩后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但是还是有不少女性想亲自照顾和喂养宝宝,长时间劳累以及弯腰动作会造成腰部肌肉的损伤。此外,母乳喂养姿势错误或长期保持一个动作喂养,就很容易出现产后腰痛的问题。不过,这种因素引起的产后腰痛通常会出现的比较晚,如果女性一生完宝宝就腰痛,那么就不必考虑这个原因了。
5、产后运动少或过度束腰
有些产妇在坐月子时过分强调少活动,长期卧床导致腰部肌肉弱化、赘肉增,多加大腰部负担,易导致腰痛。此外还有些宝妈使用束缚带的方式不正确,认为带上越久越好,长时间不取下,这种做法也会引起腰部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引发腰痛。
6、孕妇产后的负面情绪暗示
一些产妇会患上产后抑郁,而情绪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会带动身体出现变化。产后的抑郁焦虑等情绪暗示会让产妇感觉到腰背部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
如何有效缓解呢?
一是在饮食上积极补钙。可以进食肉、蛋、奶等食物,或服用钙片。因为哺乳本身会导致钙质减少,会加速体内钙剂的流失,因此需要充分补钙。
二是良好的姿势。坐着的时候,腰部尽量挺直;走路要昂首挺胸;睡眠时,可采取侧卧,左右经常调换;不要长时间弯腰或站立;避免过度劳累,比如长时间抱小孩;给宝宝喂奶时,取自己舒服的姿势,背后和腿上要垫上抱枕或枕头。
三是适当锻炼。孕期开始就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促进肢体及盆腔血液循环功能;产后可以做恢复脊柱、腰椎的活动,增加身体柔韧性、灵活性。
四是使用中医治疗。如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劳损的修复。还可以配合一些理疗,如超短波、磁热疗等,也可以缓解腰部疼痛的症状。
五是使用双氯芬酸钠二乙胺贴膏,有消除炎症,缓解疼痛的作用。
六是产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和情绪状态,多与他人沟通,向外界抒发表达自己,释放不良情绪。
七是必要时就医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腰间盘突出或其他的腰肌膜炎等病理因素。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乔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