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探视:我们病人这么重,为什么还绑在床上?我要投诉你们!
医护人员:这叫保护性约束,不是捆绑!
心脏开胸手术后患者身上会插满各种救命的“管子”,为保证这些管路的安全,手术后每一位危重患者都会被“捆”“绑”起来,这不是“虐待”而是保护,我们称之为“保护性约束”。
什么是保护性约束?
保护性约束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对其紧急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的、限制其行为活动的医疗保护措施。
约束目的
最大限度减少意外事情的发生;帮助患者更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避免伤害他人或自伤;促进治疗康复顺利进行,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哪些患者需要实施保护性约束呢?
躁动不配合、劝说无效、有特殊治疗的患者。
使用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设备并伴有各类插管的患者。
外科术后带有引流管未完全清醒的患者。
昏迷、谵妄等意识不清的患者。
有自伤、明显攻击和伤害他人行为的患者。
如何进行保护性约束?
约束前医生充分评估:评估意识状态、情绪、配合程度、肢体活动情况、管路情况等,选择合适的约束器具。
签署知情同意书:向家属详细交代患者的病情、存在的安全风险、保护性约束的目的与方法,获得家属的同意。
约束后动态评估:约束用具固定在患者不可及处,松紧度适宜。 护士会定时巡视,帮助患者改变体位,为患者松解约束带,观察记录约束部位的皮肤颜色、温度、完整性等。
1、手部约束 约束手套套在患者手部,避免出现乱抓乱挠等情况。
2、上下肢约束 用棉垫包裹腕部或者踝部将保护带打成双套结套(活结)在棉垫外,稍拉紧,使之不松脱,将保护带系于两侧床缘。
3、肩部约束 将患者双侧腋下垫棉垫,将保护带置于患者双肩下,双侧分别穿过患者腋下,在背部交叉分别固定于床头,限制患者坐起跌倒坠床。
什么时候能解除约束呢?
经医护人员评估,患者特殊治疗结束、病情平稳、神志清醒、可配合治疗、能控制自我行为,同时不存在拔管、坠床等风险时可考虑解除保护性约束。
患者心脏手术后身上留置的各种“救命管子”会增加身体的不适感。期间患者会有拔管倾向,再加上重症监护病房的陌生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和抵触心理,从而出现自伤、躁动、攻击他人等行为。适当的约束是对患者顺利完成治疗的一种手段和保障,也是保护患者的安全,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约束期间医护人员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评估病情,做到既保证患者尊严和隐私,又能够满足医学治疗的需求。
重点来了
家属探视时不要私自解开约束器具,有特殊需求一定要和医护人员沟通。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刘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