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介绍一种叫做“远隔缺血预适应”的技术,看到这个名称,很多人会有疑问,“远隔缺血预适应”有什么用?
先给您分享个病例:
北京75岁的王大爷,之前两侧颈内动脉100%闭塞,手术无法进行,严重头晕,走路需要人扶,坚持5年“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81岁时候生活完全可以自理,每天可以走2公里,家务劳动可以独立进行。
啥?这么神奇。那这训练在哪进行的呀?
北京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学卒中中心主任吉训明教授历时六年的研究,发现“远隔缺血预适应”技术可以明显降低卒中复发率,而且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降低了30%。
这训练真好呀,那还得上北京?不方便呀!不用的,我院老年三科已经开展多年啦,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我们来细细了解下吧。
尼采曾说过“不能毁灭我们的打击,一定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远隔缺血预适应”在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机理。
什么是“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
远隔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RIC)是指通过对双上肢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的缺血缺氧训练后,能够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增强对未来发生严重的心脑缺血缺氧的防御能力,诱导人体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起到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对缺血、缺氧(如脑梗、脑供血不足、血管狭窄或闭塞)的保护,达到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和保健作用。这是一种创新的医疗方法,帮助身体适应潜在威胁。它通过模拟缺血再灌注过程,使心肌和脑细胞提前适应缺血状态,产生侧枝循环,从而在真正面临缺血时减少损伤,这种方法能有效的减少心梗、脑梗等缺血性疾病的发生。
比如:对胳膊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诱导心脏、脑、肾脏等机体重要的组织或器官产生抗缺血损伤能力。当脑血管、心脏血管发生狭窄甚至闭塞引起相应的脑梗死、心肌梗死时,缺血适应训练增强了脑组织、心脏组织对缺血的耐受能力,减轻因缺血带来的损害,是一种临床可行、易于实施和推广的方法。
哪些患者适合“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呢?
心脑卒中高危人群:心脑卒中危险因素超过3项者(包括年龄超过45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或缺乏运动、房颤、吸烟、酗酒、周围动脉疾病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心梗、心绞痛、脑血栓、短暂脑缺血(TIA) 脑供血不足。
烟雾病、糖尿病足、心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改善缺血引起的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
久坐、活动较少的亚健康人群;中老年人群运动锻炼,特别是晨练前预防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拟赴高原地区者适应缺氧反应。
另外,最新研究表明,远隔缺血适应训练不仅对可以降低脑卒中,改善心脑缺血,还可以用于肾衰竭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助于延缓肾功能损伤的进展。并且,在心血管围手术期应用,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在防止心衰方面的研究也在开展。
“缺血预适应”的益处?
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预防血栓;保护心肌,减少心肌梗面积,促进心梗患者康复期恢复。
预防和治疗脑梗,减少大脑梗死面积;促进脑卒中和脑梗患者康复期恢复。
改善血糖和糖尿病引发的下肢水肿及并发症。
激活内源性保护机制,提高脏器缺氧耐受性,减少缺血再灌注对肢体脏器损伤,为手术治疗争取时间和机会。
物理治疗,安全无风险,适合长期训练。
总之,“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无痛苦,无副作用,对多个脏器都有保护作用。老年三科已开展多年,希望这项技术可以受益更多患者。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朱丽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