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肝癌的核医学科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显像、CT和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核医学影像学检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氟-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P)PE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SPEC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磁共振成(SPECT-MRI)等等。
核医学影像学检查有自己的优缺点。其中PET-CT的优势有对肿瘤进行分期全面评价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的转移。因PET-CT功能影像不受解剖结构的影响,可以准确显示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后或者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复发转移灶。对于抑制肿瘤活性的靶向药物的疗效评价更加敏感、准确。指导放射治疗生物靶区的勾画、确定穿刺活检部位: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缺点是PET-CT对肝癌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有限,可作为其他影像学检查的辅助和补充,采用碳-11标记的乙酸盐或胆碱等显像剂,PET显像可以提高对高分化肝癌诊断的敏感度,与18FDG-PET显像具有互补作用。
另外,核医学影像SPECT-CT已逐渐替代SPECT成为核医学单光子显像的主流设备,选择全身平面显像所发现的病灶,再进行局部SPECT-CT融合影像检查,可以同时获得病灶部位的SPECT和诊断CT图像,诊断准确性得以显著提高。核医学影像一次PET-MRI检查可以同时获得疾病解剖与功能信息,提高肝癌诊断的敏感度。
另外,核医学科的各种肝癌的血液学分子标志检测也有自己的独特的优缺点。AFP作为肝癌标记物的价值已得到公认,通过它的检测发现和诊断,为肝癌早期诊断和肝癌早期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AFP-L3是根据与小扁豆凝集素(LCA)结合能力的差异电泳分离得到的AFP的一种组分,具有肝癌细胞特异性。异常凝血酶原是由肝脏合成的凝血酶原前体,不能转化为具有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而释放入血。αL岩藻糖苷酶(AFU)是存在于多种组织中的一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其对早期肝癌诊断的特异性达82.6%(AFP68.6%)。血清铁蛋白作为肝癌诊断标志,血清铁蛋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优于AF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与细胞的生长分化相关,其表达增加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及人子宫颈癌基因(HCCR)、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均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癌的实验中诊断手段之一,临床优缺点可以互补。
提高检出率、降低阴性率和假阳性率是我们的目标之一。只有选择若干个较为理想的标志物联合检测,取长补短,“放大”检出率,才能实现肝癌的早期诊断。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