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如何避免近视、延缓近视,已成为多数家长的心头大事。在这里,医生总结了最常见,也是大家最关心的十大问题,并进行答疑解惑。
孩子为啥会近视?
儿童青少年患上近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青少年,而环境因素主要是高强度的近距离用眼,这是造成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如家长对电子设备的管控不足,孩子自控能力又弱,往往一看就很长时间,这促使了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如何避免近视?
坚持体育锻炼,中小学生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幼儿每天户外活动3小时以上。居家时通过阳台、窗边、庭院等尽量多接触阳光,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坐姿正确,采光照明充足,需要通过台灯辅助照明时,台灯摆放应在写字手的对侧前方。纸质阅读材料字号不宜过小,材质尽量不要有反光,线上学习选择屏幕较大、分辨率较高的电子产品,根据环境调整亮度,严格控制看电子屏幕时长,年龄越小,时长越短,遵循“20-20-20”法则,即观看电子屏幕20分钟后,要抬头远眺20英尺(6米)以外20秒以上。看电视或投影仪时,眼睛距屏幕3米以上,电脑不小于50cm。营养均衡,少吃零食和油炸食品,多吃水果蔬菜,充足睡眠。
怀疑近视后我们需要做什么?
去医院查裸眼视力、散瞳验光、眼底、眼轴和角膜曲率等眼部情况,并建立屈光档案。
在眼镜店验光和在医院验光有区别吗?
对16岁以下青少年儿童来说,有区别。眼镜店一般直接进行电脑验光,而医院验光一般是散瞳验光。何为散瞳验光?即麻痹眼睛的睫状肌,使其失去调节作用后得到眼睛真正的屈光状态,得到一个更加准确的度数。
近视要不要戴眼镜?
真性近视需要戴眼镜。
那配了眼镜,需要一直戴吗?
根据近视度数高低,视情况而定。100度以下近视,可以只在上课等需要精细视力时戴镜,看近处、户外活动可以不戴镜。如果给孩子佩戴的是功能性框架镜,则可以室内看远处、看近处,看黑板、写作业时都戴镜,户外体育活动不方便时可以摘镜。100-250度近视,如果有内隐斜、高AC/A等情况,可在视远时戴镜,视近时不用戴,如果有外隐斜,需要常戴镜,避免外隐斜发展。250度以上的近视,建议常戴镜。
目前近视防控有哪些手段?
目前近视管理的三大法宝依然是:户外运动2小时、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除此之外还有离焦框架眼镜,哺光仪等。
低浓度阿托品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需用多长时间,何时停?怎么停?
低浓度阿托品适用人群:存在近视发生高危因素、近视发生时年龄小、度数高、每年近视增长超过50度。低浓度阿托品先连续使用两年,若近视进展比较稳定,或者患者年龄达到13岁左右,可逐渐停药,停用一年,每3个月进行随访,若停用期间出现反跳比较明显,可继续使用。
哺光仪到底是什么?真的能治疗近视吗?有没有副作用?
哺光仪是近年出现的近视防控新手段。据国内有关研究,使用哺光仪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补充儿童患者正常光照的不足,保证视网膜分泌多巴胺的含量,从而抑制眼轴的过度增长,也可以作用于脉络膜,改善眼底微循环,恢复脉络膜厚度,延缓眼轴增长,还可以作用于巩膜,改善巩膜缺氧,从而控制近视发展。据国内有关专家的观察,哺光仪可以有效控制眼轴的增长,甚至缩短眼轴,逆转近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近视不可逆转的传统观点。但哺光仪出现时间尚短,长期使用对眼底是否造成损害还有待考察,新的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争议,因当前证据尚不足以证明其安全性,目前许多患者乃至视光医生都在持观望态度,仍需要大量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证实。
都说近视没啥,做个小小的激光手术就好了,是真的吗?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近视矫正手术。近视矫正手术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角膜激光手术,它的原理是通过激光把角膜削薄一点,来改变眼部的屈光状态从而达到矫正近视和散光的目的。目前用于近视矫正的激光有准分子激光和飞秒激光。第二种是眼内晶体植入手术,它适合高度近视或角膜偏薄等不宜进行角膜激光切削的近视患者。近视矫正手术的适应症患者年龄要求18岁以上,近视度数稳定,进行角膜激光手术的患者,近视度数不超过1000度, 进行眼内晶体植入术的患者,近视度数要不超过1800 度,散光矫正在600度之内。儿童青少年近视眼的发展是渐进且不可逆转的,高度近视眼往往与一系列严重的眼部并发症相关,如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近视眼性黄斑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所以孩子们,即使你准备长大后通过手术去掉眼镜,也是度数越低越好。并且近视矫正手术只能让你重新获得良好的视力,但因近视引起的一系列眼球结构的改变尤其是眼底的改变是不能彻底解决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赵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