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患者出现长时间的拉肚子,肚子疼,消瘦,并且常规抗感染久治不愈,很有可能是得了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炎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一种病因暂且不明的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的胃肠道疾病。
炎性肠病中青年好发,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患者持续消瘦,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克罗恩病可导致反复的肠穿孔,患者痛苦不堪,甚至有“不死的癌症”之称;而爆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早期明确诊断炎性肠病,对于规范化治疗,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对于炎性肠病规范化的病理诊断需要消化系统多点位的活检,而作为肿瘤诊断金标准的病理学检查在炎性肠病中却并非其诊断的金标准,炎性肠病的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影像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进行多部位的病理活检呢?
炎性肠病的病变部位: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是累及结肠的连续性病变而克罗恩病则累及整个消化系统的阶段性的病变。
病理医师对于临床内镜医师送检的包括回肠末端、结肠各部位及直肠等的多部位病理活检,可以对炎性肠病的诊断有以下帮助:
1、明确肠炎的诊断,并判断活动性。
炎性肠病顾名思义必须有慢性活动性肠炎的镜下表现。不同于黏膜慢性炎,慢性肠炎的诊断需要病理医师看到肠粘膜隐窝结构的改变和间质内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的增多,同时根据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情况判断慢性肠炎的活动度。这样不仅可以为临床诊断炎性肠病提供病理依据,后续复查也可以根据活动性的程度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2. 排除鉴别诊断。
炎性肠病的诊断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排除性诊断,经常需要鉴别包括良恶性在内的多种疾病,需鉴别的良性疾病包括结核、药物性肠炎、白塞病、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等,需要鉴别的恶性疾病包括淋巴瘤以及癌等。如果不做充分的病理学检查,将结核误认为炎性肠病而对患者进行激素或者免疫抑制治疗,可能会造成结核播散爆发的严重后果,而将淋巴瘤等恶性肿瘤误诊为炎性肠病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及预后。
规范的病理学检查,可以早期正确的帮助诊断炎性肠病,排除鉴别诊断,尤其是一些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帮助临床提供规范的诊疗依据并提高患者后续的生活质量。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