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47.9万例,死亡病例37.4万例,分别占全球胃癌发病和死亡的44.0%和48.6%,发病率位列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4位,死亡率的第3位,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因此,胃癌防治是我国恶性肿瘤防控面临的重大挑战。
正常情况下,胃的黏膜具有自我保护、修复的能力,但在幽门螺杆菌、部分药物、酒精、胆汁(反流)等的刺激下,胃黏膜就会被破坏。胃黏膜损伤是导致胃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分为以下几点进行简要介绍。
出现哪些症状考虑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通常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其病情轻重取决于引起炎症的刺激因素和治疗的及时性。
慢性胃炎的症状多种多样,大部分患者的症状较轻,不会影响日常生活,而某些患者则可能出现严重症状和并发症,常见的症状包括:
腹胀、嗳气: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嗳气、胃酸、恶心、呕吐等症状。由于胃黏膜受到损伤,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道的蠕动减慢,食物消化不良,导致消化不良症状。
腹痛:患者可能会出现胃痛、胀痛、灼痛等。由于胃黏膜受到损伤,刺激胃黏膜下的神经末梢,导致胃部疼痛。
食欲减退: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等症状。由于胃黏膜受到损伤,胃部不舒服,导致患者的食欲下降。
体重减轻: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减轻的症状。由于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因素,患者的营养摄入减少,导致体重下降。
胃出血:重度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胃出血的症状。由于胃黏膜受到严重损伤,导致胃部出血。
其他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口干舌燥、嗳气、打嗝等症状。这些症状与胃部疾病有关,需要及时就医。
从胃炎到胃癌的距离有多远?
慢性浅表性胃炎
又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于临床最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此阶段,通过积极治疗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是很容易就能逆转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
大量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化生的患者,发生异型增生和癌变的风险大大提高。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被称为胃的癌前疾病。这个阶段可以改善。此时离胃癌距离尚远,遵循健康膳食建议,治疗幽门螺杆菌能很大限度保护胃健康。
肠化生
肠化生程度轻者胃黏膜中仅出现少数肠上皮细胞,重者则可形成肠绒毛。肠化生通常无法逆转,只能通过阻断病因、积极治疗来降低胃癌发生风险。肠化生是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被归类为癌前状态。需要注意,没有肠化生不代表没有胃癌风险,胃癌可发生于没有肠化生的区域。
异型增生
异型增生又称为非典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它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处于癌变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所以一直被认为是主要癌前病变。异型增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可由轻度向重度发展,但也可保持不变或逆转。重度异型增生不易逆转,可发展成胃癌。
胃癌
早期胃癌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通过科学治疗,五年生存率很高,甚至能治愈。由于胃癌早期不会出现明显特征,往往会被忽视,从而贻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所以胃癌被发现时大都已是晚期。
胃炎如何治疗呢?
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和改变生活方式等方面。
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抑酸药物、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
抑酸药,如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从而缓解胃部不适症状;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硫糖铝、瑞巴派特等,可以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损伤愈合;抗生素的使用主要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饮食调节
患者应避免食用过度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酸甜等食物,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保证营养均衡。
改变生活方式
患者应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通过减少压力和焦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方式来缓解对胃的影响,有助于促进病情的恢复。
定期体检,发现不适及时治疗
癌症难治,很多时候是因为大家忽视了检查。因此养成定期体检习惯,如果体检发现了胃的早期症状,要及时检查和治疗。如果有慢性胃溃疡、胃息肉、萎缩性胃炎,伴随腹痛、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一定规范治疗并定期复查,别把小毛病拖成了大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