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身边是否有这样一群人,每次吃完火锅、冰淇淋或者喝杯奶茶都会想拉肚子,上完厕所后又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邻居李阿姨最近几年总是感觉肚子不舒服,经常去医院做检查,每次结果都正常,最终被医生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特点是在没有特定和独特的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便秘和腹泻可交替出现,但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根据患者排便异常时的粪便性状,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肠(IBS-M)和未定型(IBS-U)4种亚型,其中腹泻型最为常见。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有哪些?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敏感性过高、中枢神经系统对于肠道刺激的感知异常、肠道感染、肠道菌群失衡等有关。
内脏高敏感性
通俗一点说,就是有些人胃肠道比较“娇气”,肠蠕动稍有异常就容易引起不适症状。
肠道动力异常
肠道动力变化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其动力学异常是该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肠管是沿着一个方向有节律地蠕动。IBS患者胃肠蠕动或增强、或减弱、或痉挛,对如肠腔扩张、肠内容物及某些胃肠激素的动力学反应过强,呈反复发作过程。
肠道感染与炎症
急性肠道感染是一种容易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混淆的疾病,急性肠道感染的患者发生肠易激综合征的概率明显增高。
肠道菌群紊乱
研究发现,73%的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小肠中细菌不正常的过度繁殖;84%的IBS患者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比健康对照组高出26倍。
食物敏感性
研究表明2/3的IBS患者对至少一种食物过敏。许多IBS患者在食用不含过敏原食物后,症状获得显著改善。乳制品是最常见的过敏原。
遗传因素
IBS患者有家族聚集性,如果你的家人对食物过敏或者不耐受,你吃了这些食物后,很可能会引起一些与家人相同的症状。
精神心理因素
患者常有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异常。同时精神心理应激也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
如何改善肠易激综合征?
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
止泻药和导泻药:止泻药是抑制肠蠕动的一类药物,具有收敛、吸附、使排便次数减少的作用。如蒙脱石散、洛哌丁胺、复方地芬诺酯、等。导泻药被用来治疗IBS-C,其中最为常用的为聚乙二醇、甘露醇、硫酸镁等。
解痉剂:解痉剂是解除胃、肠痉挛的一类药物,具有协调平滑肌缓解腹痛,抑制胃液等腺体分泌的作用。匹维溴铵、奥替溴铵、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均可缓解IBS腹痛症。
肠道菌群调节药:益生菌可抑制致病菌,增加有益菌的定植,从而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同时建立健康的肠黏膜保护层,增强宿主的免疫系统。常用的益生菌制剂有: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布拉氏酵母菌散等,临床中多与其他制剂联合使用。
抗抑郁药:当患者合并抑郁或焦虑,或表现为中-重度腹痛及腹部不适,或为难治性IBS时可使用抗抑郁药物。
中医治疗:中医在治疗IBS中充分发挥了“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优势,在缓解IBS患 者症状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2、非药物治疗
调整饮食结构:规律饮食,多吃富含麸质的谷物或糙米等高纤维的食物,对改善症状有帮助。
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每周3-5次高负荷的体格锻炼,或每周3-5次20-60min的身体锻炼(跑步、有氧运动和骑自行车等)有助于改善整体胃肠道症状、负面情绪和焦虑等。
心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往往有挫败感、被孤立感,及抑郁、焦虑表现等心理问题。因此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可有效疏导不良情绪和调整不良认知。
尽管肠易激综合征目前还不能达到真正的“治愈”,但通过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可明显缓解肠道症状,从而拯救我们的肠道。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