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兽共患病(zoonosis)是指人类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新出现的传染病和重新出现传染病中,多达60%为人兽共患病,对公共卫生和全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些人兽共患病中除了人们熟知的狂犬病、禽流感、猴痘等外,哺乳动物沙粒病毒也是其中之一,下面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这个陌生的病毒。
哺乳动物沙粒病毒是沙粒病毒(Arenaviruses)的一个属,主要以啮齿动物为宿主,可传播给人类,虽然感染通常无症状,但该属的一些成员可引起病毒性出血热。根据宿主的活动地理范围,这些病毒流行通常受到地理限制。
根据病毒系统发育、血清学和地理差异,哺乳动物沙粒病毒分为新世界和旧世界两类,新世界哺乳动物沙粒病毒包括几种已知的人类病原体,如Junin病毒、Machupo病毒、Sabia病毒、Chapare病毒和瓜纳里托病毒,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啮齿动物亚科(Sigmodontiae和Muridae)中发现。旧大陆(OW)沙粒病毒主要发现于非洲鼠科和鼠科啮齿动物宿主,包括人类病原体,如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拉沙病毒(LASV)和卢霍病毒(LUJV)。LCMV由于其对普通家鼠(musculus)的自然感染而在世界范围内被发现。2015年发现的温州病毒(WENV)属于旧世界中的一种。最近,从青藏高原兔科的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中分离到另一种新的哺乳动物沙粒病毒,命名为高原鼠兔病毒(PPV)。对比其系统发育树,表明 PPV处于一个独立的分支,且分化于7700-8800万年前,远远早于OW和NW哺乳动物沙粒病毒,这也表明哺乳动物沙粒病毒比以前认为的更为广泛。
沙粒病毒感染啮齿类动物宿主后很少表现出任何感染症状,但人类沙粒病毒感染后通常以流感样症状开始,并可发展为更严重的疾病形式,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或听力损失。某些沙粒病毒可引起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其特征是血管渗漏、器官衰竭、休克,甚至死亡。仅LASV,每年就可造成多达30万例感染,造成5000人死亡,每三个幸存者中就有一个往往患有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在所有已知病毒性出血热中,LASV的全球负担仅次于登革热。据估计,非洲大陆目前约有3770万人面临感染LASV的风险。虽然LASV一般死亡率为1%,但在住院患者中死亡率可增至5-15%,爆发时死亡率可增至30-50%。
目前,除了被批准在阿根廷使用的针对朱宁病毒(JUNV)的疫苗之外,尚无获得批准的针对其他沙粒病毒的疫苗。虽然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已被批准用于抗沙粒病毒感染,但只有在感染的最初几天内用药才有效,而由于感染早期无症状,这通常是不现实的。预防沙粒病毒感染的措施主要是灭鼠,但是有些沙粒病毒的自然寄主是野鼠,不易消灭,对于这些病毒的预防要避免近距离接触鼠类。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参考文献:Flannery B, Cain M, Ly H. Recent Discoveries of Novel Mammarenaviruses Infecting Humans and Other Mammals in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Virulence. 2023 Dec;14(1):2231392.
(供稿/王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