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酒足饭饱之后,就躺在沙发或床上呢?这种感觉简直不要太美妙,但若是突然一阵酸水逆流而上,伴随从胸口到胃的阵阵烧灼感,岁月静好的画面就将不复存在了,这种时候要小心了,你很可能得了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
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未消化的食物、胃酸、胆汁、胰液等)反流进入食管、口咽或呼吸道,从而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s,RE)发病率较高,占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48%~79%,临床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上腹部胀满不适、胸痛等,严重者可影响进食,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胃食管反流病是怎样发生的?
想要知道胃食管反流病是怎样发生的,我们首先要认识一块肌肉——食管下括约肌(LES)。它是位于食管下端的一块肌肉,它的功能是控制食管和胃之间的开放,收缩后就会在胃和食管之间形成一个压力区,相当于一个关闭状态的“阀门”。
正常情况下,在人体进食之后,食物顺着食管下滑进入到胃,此时食管下括约肌处于松弛状态,但是一旦食物想要逆流而上返回食管,这个“阀门”就会瞬间关闭,食管下括约肌从松弛状态转变为收缩状态,阻止胃内容物逆流,使其在胃中进行充分的消化。
那么病理状态下,食管下括约肌减弱或松弛,就会使得抗反流物防御机制减弱,反流物会刺激并损伤食管黏膜,长期的反流不仅会损伤食管粘膜,还可能引起溃疡、出血、食管狭窄、甚至癌变等严重后果。
除此之外,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年龄:胃食管反流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并会在特定的年龄段达到高峰。不同国家高峰年龄段不同,我国多发生在30岁以上人群。
体重指数(BMI):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并发症与BMI增加有关。其可能机制是:肥胖人群的进食量较普通人群大,高脂食品摄入比例较多,同时,肥胖可增加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的发生频率。
吸烟和饮酒
代谢综合征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研究发现,感染Hp会减少胃酸的分泌,GERD的症状也随之减轻,未感染Hp是独立危险因素。
GERD合并食管裂孔疝(HH):HH是指除食管以外的任何腹腔组织结构通过扩大的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形成的疝。HH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患者发病初期多因胃灼烧感、反流或吞咽困难而就诊,症状与GERD相似,常被误诊。研究发现,HH易合并RE,并与RE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其主要机制是:膈角的抗反流作用和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受到影响,导致LES压力的降低。
其他因素:硬皮病会影响LES和食管清除功能导致GERD发生。妊娠期妇女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升高,LESP降低,子宫增大引起腹内压升高、胃排空延迟等也可造成反流,促使GERD发生。
典型症状有哪些?
胃食管反流病最典型的症状为反酸和烧心。患者经常在没有感觉恶心呕吐的情况下,胃内容物自上而下轻松的反流到胸部,反流的胃酸常使患者感觉胸骨后一阵灼热感,在躺下时更为明显。除此之外,胃食管反流病还可能会出现声音嘶哑、咳嗽、吞咽困难、口苦口臭、胸痛等其他症状。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反酸并不意味着患者的胃酸产生过多,大多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胃酸分泌量是正常的,反酸只是意味着胃酸跑到了不该去的地方。
有哪些防治措施?
根据以上对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以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见下表:
补充扩展
肥胖症是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目前,临床中治疗肥胖合并GERD的抗反流减重手术方法不断创新或改良,但效果不一。为防止减重手术后GERD的发生或加重,有团队设计了保留部分胃底的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与胃底折叠术结合的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LFDSG)。
LSG术后影响GERD的可能机制主要为:
因体重减轻致腹内压降低,从而减轻酸反流。
切除了胃的产酸部分,导致胃酸产生减少。
减少了胃的容积,加速胃排空。
肥胖合并GERD病人的治疗主要兼顾有效减重和抗反流。为防止减重手术后GERD的发生或加重,保留部分胃底的胃袖状切除术与胃底折叠术结合的LFDSG,取得了良好的减重及抗反流效果。前期研究证实,因保留的小部分胃底折叠后处于旷置无功能状态,因而与标准胃袖状切除术相比,在减重效果相近的同时,加强了胃食管连接部抗反流屏障功能,LSG和LFDSG的减重效果相当,因此,LFDSG治疗肥胖合并GERD疗效良好,可显著降低体重并防治GERD发生与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申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