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它是各种颅内和椎管内血管病变引起脑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的总称。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并且致残率、致死率高。因此,如何防患于未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那么,接下来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确诊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的方法
脑血管造影,是经股动脉将不同型号的导管送进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动脉内,分别注入造影剂,使血管显影以了解脑血管本身的形态、病变以及病变的性质和范围。操作过程在局麻下完成,时间短、安全性相对比较高,并且检查过程中患者全程清醒,可以正常交流。但若存在躁动不安、年龄较小等情况,为了保证造影效果,可以在全麻下进行。它虽然是一项有创检查,但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颅内肿瘤的术前评价和降低术中风险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脑血管造影的目的
颅内血管性病变:如先天性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形成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寻找出血的原因及部位;
颅内占位性病变 ;
颅内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及侧支循环的情况;
外伤或术后颅内血管微循环状况;
了解某些颅外病变的供血情况。
脑血管造影检查前的准备
缓解紧张情绪,维持稳定血压等,医务人员会为您讲解造影方法及注意事项,请积极配合。
配合医务人员完成血常规、凝血及传染病等血液检查、心电图、药物过敏试验等,做好出血性疾病、凝血障碍性疾病等禁忌症的排查。
穿刺点局部进行皮肤准备,局部备皮。
检查前4~6小时禁食水。
准备好相关影像学资料如头颅CT片、MRI等。
练习床上排便,术前30分钟排空大小便。
脑血管造影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穿刺点局部加压包扎,医务人员会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敷料有无渗血渗液。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如咳嗽或呕吐时,按压穿刺点伤口,防止出血。
股动脉穿刺者应保持该侧下肢平直制动6~12小时,卧床休息24小时。
医务人员观察穿刺侧肢体的血运情况,包括皮肤温度、颜色、动脉搏动情况。患者自觉有无肢体麻木等情况,若有不适,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患者学会如何进行穿刺侧下肢的等长、等张收缩及踝泵运动,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造影检查后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尽早排出,并观察尿液的颜色及尿量。
警惕血压的波动,以及有无头痛头晕等症状、有无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若有胃肠道反应,及时告知医师。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