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6日是中国的房颤日,我们的心脏就像一个四居室的房子,拥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心脏在跳动的时候,靠我们的司令官窦房结发出指令,指挥心脏有序跳动,叫做“窦性心律”,又称正常心律,心脏正常跳动的频率是60-100次/分钟,血液运转到全身,为生命提供能量。
房颤是如何发生的呢?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通俗的讲就是心房乱颤,心房包括连接心房的肺静脉里面有异常的起搏点,这些异位起搏点就像叛乱分子一样,不听从司令官窦房结的指挥,抢夺了指挥权,支配心脏的跳动,使心房的节率变快,通常300-600次/分钟,跳得过快,就造成心房乱颤,就是房颤。
房颤有主要两大类危害
引起心衰,也就是心力衰竭。房颤会使心房失去主动向心室充盈的功能,这种充盈占心脏射血量的20%-30%,心室充盈相应减少,心脏射血量减少,从而引发心力衰竭,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引起反复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
触发卒中。房颤会使心房失去有效规律舒缩,血液在心房内乱流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引起脑梗死等全身性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脑卒中造成偏瘫等症状会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根据数据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10个人中间就有1个房颤患者。因此,房颤也是最常见的老年病。
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房颤?
房颤的发生与多重因素有关,最重要的是控制易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控制好血压:高血压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高血压可以解释22%的房颤发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干预时,若收缩压<130mmHg,将减少约40%的房颤发生。
2、控制体重:肥胖可增加房颤患病风险,且与房颤的进展密切相关。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体重指数(BMI)>30kg/m²的人群房颤患病风险增加49%。肥胖可增加房颤患者脑卒中、血栓事件及死亡的发病风险。
3、戒烟酒:饮酒可增加房颤发生风险,且会增加抗凝过程中出血发生风险,长期大量酒精摄入可使血栓事件和死亡发生率增加。考虑到吸烟与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衰等密切相关,且吸烟本身为不健康生活方式,推荐房颤患者戒烟。
4、睡眠和情绪:失眠增加房颤发生风险,而且夜间睡眠中断可使房颤的发生风险增加,保证良好的睡眠可减少房颤的发生。焦虑和抑郁同样增加房颤发生风险,且与心源性卒中发生风险相关。
5、运动:保持中等量运动,避免竞技性、过度耐力运动。适当走路和慢跑可减少房颤发生,但长距离、高强度走路和慢跑反而使房颤风险增加。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田书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