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一生中都经历过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疼痛,比如刺痛、跳痛、痒痛、酸痛、钝痛、闷痛、胀痛、困痛、切割痛、麻痛、撕裂痛、绞痛、灼烧痛、牵涉痛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疼痛已经作为第五生命体征进入我们的生活了。可是当我们遇到疼痛时,要怎么样表达或者诉说才能更确切的体现那时的感受呢?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我们可以从疼痛的分类开始了解疼痛。它的分类有很多种,比如按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急性(30天以内的疼痛)和慢性疼痛(3个月以上的疼痛);按位置可分为浅表躯体痛、深部躯体痛和内脏痛;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毒和重度疼痛;按发生机制可分为病理性疼痛和精神心理性疼痛;按神经部位分为中枢性疼痛、周围性疼痛和植物神经性疼痛;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原发痛、牵涉痛和反射痛等……
既然疼痛那么让人不愉快,它会带给我们什么影响呢?
因此,疼痛不容忽视。遇到这些问题,我们要记住:面对疼痛,不应忍耐,及时就医,有效管理。
那么,疼痛能治愈吗?答案是肯定的。
急性疼痛通过及时治疗、有效止痛,还是能够很好的控制的。如果没有很好地控制,进入了到慢性疼痛,就需要长期管理。针对棘手的慢性疼痛,我们应循序渐进,由简繁入,遵循“四阶梯”的治疗原则:
第一阶梯:无创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第二阶梯:微创介入治疗,包括靶点药物注射、射频治疗等。
第三阶梯:神经调控治疗,包括外周神经电刺激、脊髓电刺激、运动皮层电刺激等。
第四阶梯:针对慢性疼痛的外科治疗,包括各种神经系统毁损性手术治疗等。
总的来说,慢性疼痛的成功治疗取决于匹配合适的患者、合适的方法和合适的治疗时间。治疗慢性疼痛要通过专业医生综合考虑神经外科治疗的适应症,根据患者的疼痛性质、基础疾病、生存期、生活质量、社会保障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去选择治疗方法。
如果疼痛不及时缓解,怎么样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呢?
你是自己身体的专家,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所以,长期有效的自我管理是提高运动水平、减少残疾,将疼痛降到最低的最好方法。
进行瑜伽、呼吸训练、社交活动、冥想、正念、游泳、听音乐、写日志等都可以降低自我对疼痛的关注,转移注意力,从而有效缓解疼痛。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王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