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有复发和缓解的特征。IBD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参与运动?运动的益处?运动强度和运动模式如何?运动前后有没有需要注意的?以下就这几个问题给予回答。
IBD患者是否可以参加运动?
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 2020年发布了 《WHO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首次针对妊娠期女性、慢性病和残疾人等人群提出了具体的身体活动建议。建议对于所有人群来说,做一些体育活动总比不做要好。个人应该从少量的体育活动开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
运动的益处有哪些?
运动对心肺功能、肌肉力量、骨骼、心理认知、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和睡眠有积极影响,对慢性疾病,包括癌症、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抑郁症也有辅助治疗作用。运动对胃肠道也有明显的好处,轻度到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降低憩室疾病和胆石症的发病风险,并可以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便秘。适度锻炼可以平均降低20%- 25%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运动的强度与运动模式如何控制?
有研究证实,长时间、大强度的剧烈运动,如马拉松、铁人三项等对健康人的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具有损伤作用,表现为烧心、恶心、腹痛、腹泻甚至胃肠道出血(即运动性胃肠综合征),其发病率为30%~50%。因此,基于IBD患者的安全考虑建议进行低强度至中等强度运动。
Ball在1998年的一份报告首次尝试为IBD患者提供一个全面的锻炼框架。包括每周3-5天以最大摄氧量的50%-85%进行20-6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滑冰、有氧步操或越野滑雪,以及每周至少两次的阻力训练。并指出在急性发作期间不要锻炼,直到症状消退才能再次安全参与。
初学者应该以较低的强度以最大摄氧量的40%至50%或较短的持续时间开始。例如,初学者可以5分钟的热身慢走开始步行计划,从低到中等强度步行10到15分钟,然后5分钟慢走或进行拉伸结束锻炼。持续时间和强度应逐渐增加,直到个人达到20至60分钟的持续锻炼目标。阻力训练需要每周至少进行两次。
运动前后需要注意什么?
1、运动前5到10分钟的低强度热身运动,包括步行、骑自行车、拉伸或健美操,可以减少关节和肌肉损伤以及心血管并发症发生。
2、为避免中等强度运动后引起低血压、眩晕、昏倒或心律失常,每次运动结束前都应该做5到10分钟的舒缓运动。
3、为了避免脱水,个人应在运动前30分钟喝300至500毫升温开水,运动期间每20分钟喝240毫升。应避免饮用含有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周慧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