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的疾病。临床数据表明,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今天我们一起探究结直肠息肉的“那些事儿”。
什么是结直肠息肉?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结直肠息肉是从结肠、直肠粘膜表面突起到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通俗地讲,是肠管内长的“肉疙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长大。
结直肠息肉生长极其缓慢,通常来说恶变过程一般需5-10年(当然也存在少数进展较快的病例)。那么,结直肠癌最有效的预防方式就是结肠镜检查,定期做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就及时将其切除,消灭癌变隐患。
为什么会长结直肠息肉?
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生活习惯:低纤维、高热量饮食与结肠癌有关;饮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肥胖、久坐,缺乏运动者。
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
肠息肉的常见症状
很多人无任何症状,部分人会出现如下症状:
便血: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100-200ml。
排便习惯改变: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的状况。
腹痛: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大便后加重。
带蒂息肉脱出肛门。
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骨瘤-软组织瘤综合征,出现皮肤粘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黑斑息肉综合征。
如何预防结直肠息肉?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任何疾病都是有效的。
经常吃新鲜水果、蔬菜、高纤维食物,三餐规律,少吃辛辣刺激性、高脂肪、油炸食品,荤素搭配。胃需要精细一点的食物,而肠道需要粗纤维的食物,长期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者,更易患结直肠息肉。
戒除烟酒,以免肠道发生慢性炎症、腹泻等,从而刺激结直肠息肉的形成。避免熬夜、适量运动、保持大便通畅及积极乐观的心态。
控制体重,保持身体质量指数(BMI)在正常范围18.5-23.9kg/m2,该指标又称为体重指数、体质指数,是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计算得来,赶快计算计算您达标了吗?
结直肠息肉需要做哪些检查?
大便隐血试验和结肠镜检查是发现结肠息肉、结肠肿瘤的常规手段。40岁以上的群体,尤其是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果发现息肉,及时行肠镜下息肉切除,并根据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及医生制定的随诊方案,定期复查。
健康的生活源于良好的自我管理,若出现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请及时至正规医院进行就诊。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