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伯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起搏器正常工作,但患者的自我感觉并不“良好”……
前几天,退休老干部王大伯自觉胸前不适,来院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报告显示他植入了双腔起搏器,起搏器功能正常,并无其它异常发现。王大伯说他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已经三年了,总体上还好,只是有时候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胸闷,总以为起搏器出问题了。我安慰道:“王大伯,你装的是最先进的双腔起搏器。检查结果表明,你的起搏器完全正常,你不用担心。起搏器毕竟是个机器,不是自身长得。你得慢慢适应它,最好别做剧烈运动……”
王大伯走后,我在思考:目前的人工心脏起搏器到底有多先进?它与患者的生理需求有多大差距?
凭借多年分析起搏动态心电图的经验,我认为虽然现代化的心脏起搏器功能日趋成熟和完善,适应症不断拓展,使众多患者生命得以延长、生存质量得以提高。但是,像王大伯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起搏器正常工作,但患者的自我感觉并不“良好”,该如何评价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现代化程度呢?我想从时间散点图的宏观视野考量一下当代人工心脏起搏器与人体实际生理需要之间的差距。
时间散点图是以点的高低表达心动周期(RR间期)的规律性,其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心动周期,又称RR间期趋势图。时间散点图是快速分析动态心电图高效工具,倍受心电工作者的青睐。时间散点图提供的宏观视野,能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心跳节律的整体趋势。通过对比分析正常窦性心律与人工心脏起搏心律的时间散点图特征,就可以了解到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仿生学效果及其现代化程度。
图1是一例正常人的窦性心律时间散点图,可以看到正常窦性心律的时间散点图呈窄条带,有昼低夜高之调节(A图)。1小时放大图(B)显示正常的时间散点图蜿蜒曲折、斗折蛇行,每一段都不可重复、不可预测,尽显混沌特性。这样的条带是神经体液因素的精密调节形成的,它体现了人体代谢时刻变化的客观需求。正因为有这样的精密调节,人体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
A 全程24小时
B 1小时放大图(07:01~08:02)
图1 正常人窦性心律的时间散点图
人工心脏起搏心律的时间散点图又是什么样呢?图 2是几种人工心脏起搏心律的时间散点图,其中A图是固定频率型起搏心律,可以看到它就是一条直线,昼夜心率均为60次/分。B图是有夜间睡眠频率功能的起搏心律,可以看到有昼低夜高的变化,白天60次/分、夜间50次/分,能大致适应夜间睡眠降低心率的生理需求,但这人工心律的线性特征与窦性心律的混沌特征还是截然不同的。C图是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心律,可以看到时间散点图变成了起伏的曲线,虽然满足了运动等剧烈活动的代谢需求,但这种变化还是粗线条的,与窦性心律的精密调节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A 固定频率型起搏器的1小时放大图
B 有夜间睡眠频率功能的起搏心律
C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时间散点图
图2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时间散点图
再看一下自身心律与起搏心律交替的时间散点图(图 3),全程图(A)显示黑色的自身窦性心律蜿蜒起伏,而彩色的起搏心律镶嵌其间。这情形宛如“女娲补天”,天是补上了,但补天的痕迹却无法抹去。再看4小时放大图(B、C),线性的起搏心律与混沌的窦性心律交替的是如此生硬,就像是蜿蜒的海岸线上架起了笔直的桥梁。这就是配戴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人时常感觉不舒服的原因。
A 24小时时间散点图
B 4小时放大图(4:01~8:02)
C 4小时放大图(9:54~13:55)
图3 人工心律与自身窦性心律交替的时间散点图
混沌效果是人体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体现的是人体各种生理需求的综合效果。而人工起搏器只能满足人体的基本需要,不能满足人体更加复杂的生理需求。就像是假肢只能让人站起来、走起来,而较难让人跳起来、舞起来。人工心脏起搏器只是挽救生命的补救措施,不可能比自身心律更好。就算是科技发展到了今天,这一实事仍然没有改变,这就是时间散点图给我们的启示。
所以爱护心脏,珍爱生命,远离病患,从我做起!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容忽视重要问题。
(供稿/景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