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手术外科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更加精细而复杂,从而出现了手术时间延长、强制性体位等问题,使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成为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什么是术中压力性损伤?
压力性损伤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破损和坏死。而术中压力性损伤是患者在手术中或手术结束后几小时至术后6天内发生的皮肤损伤,其中以术后1天-3天最多见。
压力性损伤在手术过程中有两个特殊类别
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指由于使用用于诊断或治疗的医疗器械而导致的压力性损伤,损伤部位形状通常与医疗器械形状一致。
黏膜压力性损伤:指由于使用医疗器械导致相应部位粘膜出现的压力性损伤,包括鼻粘膜、口腔黏膜、阴道黏膜等。
引发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因素是什么呢?
手术时间:人类皮肤的承受压力时间超过2h且压力大于69.87mm Hg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术中长时间强迫体位,极易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缺血坏死引起压力性损伤。
手术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侧俯卧位、斜仰联合截石位等手术体位发生压力性损伤概率较高。
麻碎因素:麻醉药物使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感觉运动功能受限,导致机体自主调节作用丧失,使受压部位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导致组织灌注不足,造成血液循环缓慢,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易形成压力性损伤。
手术间温湿度:手术室环境温度过低,导致外周血液循环不良,降低皮肤抵抗力,增加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温度过高,体温过高,组织缺氧,同样会增加压力性损伤的危险性。
手术患者:患者皮肤潮湿会使身体紧贴于手术床表面,增加了剪切力,引起压力性损伤发生;老年人、婴幼儿、营养不良极度消瘦、低血清白蛋白低体质指数、高体质指数皮肤温度、湿度、水肿、硬度、疼痛、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合并症,更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
手术相关因素:术中失血过多导致组织灌注不足,降低机体抵抗力;冲洗液外溢、术中出血、渗液过多,未拖完的衣服压于身下;
医疗器械损伤皮肤如呼吸面罩、气管插管、尿管、手术体位架、监测导线、指脉氧夹等。
如何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
术前:进行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评估,检查全身皮肤情况。
术中:正确安置手术体位,适当使用体位护理用具或者防压贴。麻醉开始前询问患者舒适度检查肢体是否处于功能位。手术开始后严密观察;每2h进行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动态评估1次;在不影响手术操作前提下,对受压部位给予按摩,保持卧位稳定、肢体舒展,适当调节手术床改变体位;术中使用加温设备做好患者的保暖措施;保持体位垫干燥、平整、无皱褶,体位垫与皮肤之间平顺、无皮肤挤压。
术后:检查所有受压部位皮肤状况,及时做好记录并与麻醉复苏室护士(或病房护士)做好手术体位、持续时间、受压皮肤情况等详细的交接。
积极预防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我们责无旁贷。但对一些长期卧床的患者来说,很多家属对压力性损伤的重视度不够,常常有出院1~3个月,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内因发生居家压力性损伤而重新入院的情况,因此要加强压力性损伤的宣传,提高全民意识。
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要求,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
(供稿/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 李莎莎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