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我院教学办公室邀请档案及院史编纂办公室彭永强主任,为叙事医学教学团队的老师们做了一场题《当缪斯穿上白衣》的讲座,此次讲座围绕文学文本中的医学元素展开,从文学角度,对经典文学文本中的医学元素和医学人文情怀进行深度细读。
讲座中提出,文学和医学看似天壤之别,实则内在联系密切,无论是文学还是医学,归根结底都是“人学”。讲座从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文学文本中的医学元素:有着深厚医学背景的作家;以医学元素为主要叙事背景的文学文本;以医学元素为主要素材的文学作品;以“病人”或病人亲属身份广为人知的作家;以疾病等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学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医学元素。他强调这六个元素之间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交叉,互为补充。
医学与文学相关联,产生了不少医学出身声名远扬的作家,如鲁迅、毛姆、柯南·道尔、渡边淳一、余华、毕淑敏、冯唐等,这些弃医从文的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把医患的心理活动和生存状态,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得医患双方从更高层次看见彼此。彭永强主任通过对三篇文学作品中医学元素的细读,引导叙事医学团队中的老师们对人性与科学有了深层次的思考。
彭主任介绍了铁凝的短篇小说《逃跑》,小说讲述了罹患腿疾、面临截肢困境的老宋的故事,他面对募集而来的善款,在反复权衡之后,置身体、生命和善良本色而不顾,选择了携善款潜逃,花两千块钱锯掉了病腿,然后用余钱在老家给穷困的女儿和外孙开了个小店。这篇小说阐释了贫困患者的生活状态与处世逻辑。作为医务工作者,总是竭尽全力给予患者最科学的治疗,但对患者而言,究竟怎样的治疗才是最好的治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随后,他介绍了毕淑敏的长篇小说《血玲珑》和《拯救乳房》。《血玲珑》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倾尽所有,由此衍生了一个个动人心弦险象环生的故事。其间充斥着母爱与伦理,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和医学道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拯救乳房》是一篇心理治疗小说,文中饱含人文关怀精神,不懈地探讨癌症病人的精神尊严、人性完美等终极话题,深入描写了病人独特的心路历程。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在我们数不胜数的诊疗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也再次提醒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务必重视患者主观感受,尊重患者的隐私与尊严。
讲座的最后,与会的老师们纷纷发表感想,大家一致认为,医者应该有适度的非职业阅读,特别是文学阅读。文学作品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人性理解与生命关照,从中可以倾听到疾病与死亡映射下的人生意义,长期浸染其中,必然会受到影响。这种努力并非为“逃出”医学,而是始于一种学术深层的冲动,是在寻觅走进医学深处的另一条门径,如西格里斯所言:“用一般文化作画布,在上面画出医学的全景来”。
(供稿/教学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