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上午10点,刚刚上完夜班回到宾馆的王高帅显得极其疲惫,记者不忍心打扰他,就约定下午再采访。
下午5点,经过几个小时的休整,王高帅又恢复到精神饱满的状态,“我的工作就是让每一个队员都能安安全全地回去!”向记者谈起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复杂的操作流程让记者心头为之一震。
王高帅介绍,当医护人员值完班离开病房时候,首先需要经过3个缓冲区,在第一个缓冲区,要脱去防护服、手套、护目镜、脚套等防护装备,特别是在脱防护服的时候,要非常小心,要轻轻拉开拉链,边脱边卷,防止防护服和里面的衣服接触;之后再进入第二个缓冲区,在这里脱去帽子和口罩;在第三个缓冲区,要戴上新的口罩和帽子,才能离开病区;在进入和离开每一个缓冲区的时候,都要洗手,因此,医护人员“每天洗手多达二三十次”,由于反复洗手和带着厚厚的橡胶手套,很多队员的手上已经开始红肿。经过三个缓冲区,医务人员才能进入清洁区,在这里,大家要进行面部、口腔、鼻腔、耳道等部位的消毒,比如用生理盐水漱口,用酒精擦拭鼻腔、耳道等等,“每一个环节如果做不好,都会有感染的风险”。
“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王高帅说,因为医疗队成员都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工作,也是第一次穿严格意义上的防护服,对如何进行自我防护还比较陌生,“我和医疗队的另外几个感控人员,都会亲自指导,亲自监督,不能有一点闪失!”
“如果说医务人员是病人的保护神,那王高帅就是我们的保护神”,来自淮河医院的徐秋香动情地地告诉记者,她是护理组小组长,工作量更大,大家的防护用品废弃之后,小组长要负责装进医疗废物包装袋,再放到指定地点,才能离开病区,回到宾馆往往要比大部队晚一个多小时。
“我们都是拿着命来搏斗的,一周瘦个五六斤很正常!”徐秋香说,自我防护做不好,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是比较准确的!”工作期间,即使渴的嗓子眼冒烟,也不能喝水,因为没法上厕所,“防护服非常紧张,一旦打开,就要报废,就需要换新,在物资紧张的时刻,是极大浪费!”
特殊的战“疫”,让大家形成彼此关心、亲如一家人的关系,对患者更是如此,“能救一个就救一个,能治一个就治一个,正常工作之外,我们为病人端倒大小便、打开水、喂饭,都没有怨言!因为,我们的辛苦都是为了他们!”徐秋香说。
【本文转载自河南日报客户端 记者 杨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