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5日是第十六个“世界手卫生日”,主题是“通过创新且有影响力的感染预防控制(包括手卫生)培训和教育促进卫生和护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建设”,口号是“为什么分享手部卫生知识仍然如此重要?因为它有助于阻止有害病菌在医疗保健中的传播。”
2024年5月5日世界手卫生日目标:
①加强学习方法,实施创新和有效的培训,使卫生和护理人员能够通过增强知识、技能和行为来改善护理点的手部卫生和感染预防和预防。
②促进卫生和护理人员获得创新的手部卫生和 IPC 培训资源。
③提高人们对适时掌握手卫生知识和学习手部卫生的重要性的认识,以预防一系列传染病。
④鼓励建立衡量和评估机制,以评估培训和教育对IP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标准和实践(包括手卫生)的影响,包括其对预防 HAI(医院感染)和 AMR(抗微生物药物耐受性) 的影响。
手卫生的定义是什么呢?
手卫生(Hand hygiene,HH)是医务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的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医务人员在哪些情况下应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呢?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指征:两“前”三“后”。
洗手、卫生手消毒应如何选择?
(1)优先选择卫生手消毒: 当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推荐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2)必须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洗手:①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②可能接触艰难梭菌、肠道病毒等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
什么情况下必须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患者污物之后。
洗手六大误区:
①不脏不洗:手上的病菌肉眼无法看见,不脏不洗只会增加“病从手入”的机率。
②以擦代洗:手绢、纸巾只能清除少量病菌,衣襟袖口上本身就有很多病菌。
③戴手套代替手卫生: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④洗手时间过短:泡搓时间短、冲洗遍数少,对去除病菌作用不大。
⑤洗手过勤:容易破坏手上的正常菌落,对手部皮肤造成伤害,造成脱皮甚至手部感染。
⑥不用肥皂或洗手液:单纯“水洗”,实际上大量的病毒和病菌还停留在手上。
如何正确洗手?
1.在流动水下,淋湿双手。
2.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 15s,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步骤不分先后):
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④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⑤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感控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