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复“早期可有可无”或者“后期意义不大”
脑梗死患者病后2-3天,脑出血1周左右即可开始康复。肢体康复最佳时间是发病后3个月内,也就是常说的康复“黄金期”。3月后肢体功能康复速度降低,但一定要理解康复是长期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此后的康复训练是无效的。
2、偏瘫患者床上休息时可以随意摆放肢体
偏瘫患者卧床时非但不能“随意”躺着,反而更需要注意肢体功能位的摆放。功能位是指当肌肉关节功能不能或尚未恢复时,必须使肢体处于发挥最佳功能活动的体位。保持各关节在功能位上,可以使长期卧床的病人关节不僵硬化。具体方法即采用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等交替进行,并注意观察病人情况。
3、康复就是按摩
康复不等于按摩,哪里不舒服按哪里。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并列为现代医学体系四大类别。康复医学是研究残疾和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的临床医学科。康复是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最大限度帮助患者改善躯体和心理上存在的障碍,使患者尽可能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简言之:“让躺着的坐起来,让坐起来的站起来,让站起来的走起来,让走起来的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尊严。
4、偏瘫后过度强调他人护理
偏瘫后肢体功能康复是主动训练的过程,治疗师和看护家属分别起到指导和配合的作用。患者过度依赖他人,或者护理者主动过度照料患者日常生活,均不利于其肢体功能康复。如卧床位时可练习主动患侧-平卧-健侧翻身训练、坐-站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平衡训练等,以及刷牙、进食水等自我日常生活料理。
5、康复就是让肢体活动起来
比如有偏瘫患者通过拉拽公园健身器材,比如上肢拉力器锻炼上肢功能,如果关节活动范围、频率掌握不当,可加重肩关节周围韧带、肌腱的劳损,导致或加重肩关节半脱位症状。有些家属在协助偏瘫患者活动上肢时,往往容易过度外展、屈曲、内旋和外旋,导致肱骨头从关节盂中脱出。
6、急于求成强度不当或者过早强行肢体锻炼
很多患者能够认识到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因此会主动增加康复的时间,即使肢体出现不适感,也要坚持增加训练的强度,以期尽早获得更理想的康复效果。然而,欲速则不达,过度的锻炼反而会增加偏瘫肢体的损伤。偏瘫康复是肌肉肌力,肌张力,深感觉、浅感觉、平衡觉和关节活动等功能的综合性康复。比如,如果偏瘫病人下肢痉挛(肌张力增高)较重时,如果过度、强行活动下肢,会造成痉挛加重,且容易造成相应的髋关节、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
综上所述,偏瘫康复是患者、医护和照料者互相配合、学习的主动过程,合理的康复认知、科学的康复指导和主动的康复锻炼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加有效减轻和消除人体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体的功能缺失,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