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CT检查
计算机断层成像(CT)是一种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诊断技术,基本原理是通过X线管环绕人体的某一层面进行扫描,然后应用计算机将所获得的信息处理后形成该层面的图像,这种技术能够提供比传统放射学检查更精细的组织分辨率,可以协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观察和诊断情况。
二、CT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通常检查前护士会根据检查部位不同向患者宣教检查前注意事项:
1.呼吸训练指导:胸部、支气管、腹部、盆腔、输尿管、肾脏检查需进行屏气训练,检查前护士指导患者吸气屏气,告知患者屏气时保持胸腹不要动,如患者无法配合屏气,指导患者屏气时用手捏住鼻子,呼气时松开,以达到高质量图像效果。
2.空腹的项目:腹部检查的患者需要禁食4~6小时,告知患者检查时需要带水的目的。
3.需要饮水的检查:胃部、腹部检查扫描前需饮水约500~1000ml。
4.膀胱充盈:下腹部、输尿管、盆腔检查告知检查前充盈膀胱,有尿意。
5.去除金属物质:头颈部检查需将头部的发卡、假发、耳环、项链、活动假牙等金属物取掉。胸部、腹部、输尿管、盆腔CT检查的患者去除携带金属物品,以免造成图像伪影。
6.特殊情况:做放射检查时,询问育龄患者是否有生育计划,孕妇、备孕期女性一定要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7.家属陪同:小儿、幽闭恐惧症、危重患者需要有家属陪同检查,做好家属的辐射防护及宣教工作。
8.镇静与安全管理:对于小儿、昏迷、躁动、精神异常的患者检查时,采取安全措施防止坠床,对于小儿、躁动、精神异常的患者检查前需进行镇静。镇静的儿童、急诊患者优先安排检查,做好沟通协调和解释工作,取得患者配合。
9.增强CT 检查的患者,护士会告知患者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水化目的及重要性,做碘对比剂增强检查可能出现的风险,注射对比剂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轻度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打喷嚏,重度不良反应如喉头水肿、呼吸困难、休克等,高压注射器注射药液速度快,有对比剂外渗的风险等。
三、CT检查的临床应用
1.颅脑:CT 对颅内肿瘤、脑出血、脑梗塞、颅内感染及寄生虫病、脑萎缩、脑积水和脱髓鞘疾病等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2.头颈部:CT对眼眶和眼球良恶性肿瘤、眼肌病变、乳突及内耳病变、鼻窦及鼻腔的炎症息肉及肿瘤、喉部肿瘤、甲状腺肿瘤以及颈部肿块提供重要诊断价值。
3.胸部:CT可用于诊断气道、肺、纵隔、胸膜、膈肌、心脏、心包和主动脉疾病等。
4.腹部:CT还可用于肝、胆、胰、脾、肾、肾上腺、膀胱、前列腺、子宫及附件、腹腔及腹膜后病变的诊断,对于明确占位病变的部位、大小以及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淋巴结有无转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5.脊柱和骨关节:CT还可用于骨骼系统,如椎管狭窄、椎间盘病变、脊柱外伤和脊椎肿瘤的诊断,但显示脊髓病变不如MRI敏感。对于骨关节病变,CT也可显示骨肿瘤的内部结构和肿瘤对软组织的侵犯范围,补充普通X线摄影的不足。对于骨关节面骨皮质、皮质下改变、关节内积液、积气,C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四、CT检查的禁忌证
1.普通 CT 检查禁忌证:妊娠、婴幼儿及随时发生生命危险的危重患者。
2.CT增强检查禁忌证:
(1)对比剂过敏者;支气管哮喘发作急性期。
(2)甲状腺功能亢进未经治疗者。
(3)肾功能不全者;使用肾毒性药物。
(4)糖尿病肾病。
(5)多发性骨髓瘤。
(6)妊娠、婴幼儿及随时发生生命危险的危重患者。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李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