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手术是心脏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它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结合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通过选择性造影、扩张成型、药物递送等多种方法,对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的病变进行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术后,为了有效防止出血,患者穿刺部位通常会使用止血阀。本文将详细探讨在冠脉介入手术后,患者能否自行解除止血阀。
认识止血阀功能
血阀也被称为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它利用弹簧压缩原理,通过调节绑带和旋帽来控制松紧度和压力。通过色杆上的色标区域,可以直观地判断止血点所承受的压力大小和患者的舒适度。止血器压在穿刺点的软垫上,该软垫透明柔软,不会粘连皮肤,使止血部位充分暴露在医护人员的视线中,便于观察穿刺点的出血情况。
止血阀使用的必要性
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医生通常会选择右侧桡动脉进行穿刺。由于动脉压力较高,医生会在患者穿刺的手腕部位戴上止血阀,紧紧地勒住手腕,以便于压迫止血。
患者能否自行松开止血阀?
通常情况下,患者不应自行解除止血阀。因为在放置止血阀时,护士或医生会根据穿刺部位的大小、位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压力。在解除止血阀之前,医护人员会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包括检查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是否有血肿形成以及远端血液循环状况等。一般情况下,术后每隔一小时旋松一圈,形成逐渐减压的过程,大约6小时后,止血阀就可以完全拆除了。
止血阀周围渗血的处理
有时止血阀周围可能出现少量渗血,但没有持续、活动性的出血。这可能是由于术中包扎伤口时残留的血迹。医务人员在术后会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等情况。如有持续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考虑加压或更换止血阀。
了解止血阀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手术效果。冠脉介入手术后,患者不应自行解除止血阀,应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并在有任何疑问或不适时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供稿/王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