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方连续降温,冬季氛围感拉满,各路保暖“神器”纷纷申请出战。
没有暖气的地方,很多人都会带上暖宝宝、暖手袋、电热毯、暖水袋或热水泡脚,以便取暖,都是养生取暖的好方法,但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在使用这些保暖神器时,要谨防“低温烫伤”。
什么是低温烫伤呢?
低温烫伤是指身体长时间接触高于45℃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慢性烫伤,感觉迟钝或睡得沉的一些人,比如婴幼儿、老人、瘫痪病人或醉酒者,紧贴热水袋的部分皮肤就容易造成局部烫伤。
低温烫伤的表现是什么呢?
低温烫伤面积小,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常有水泡且局限,损伤可达深层;严重者可达骨质,常见于下肢,尤以小腿、足跟、足底、脚踝、臀部、腹部多见。患者多为婴幼儿、老年人、感觉功能障碍及生活不能自理者。
低温烫伤的危害有哪些?
低温烫伤不可忽视,若处理不当严重者会发生感染溃烂,甚至无法愈合,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和感觉功能障碍者,需特别注意,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因此,一旦发生需在家里紧急处理后及时就医。
在家里应该如何应急处理呢?——请记住五字口诀
冲——冷水冲洗患处,至少15-30分钟。
脱——小心地脱去衣物或用剪刀剪开衣服。
泡——再次将烫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
盖——无菌纱布或清洁的棉布覆盖伤处。
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专业的治疗。
如果有烫伤情况,特别提醒大家不要刺破水泡,以防发生感染,不要涂牙膏、红药水、酱油等,会影响医生观察和判断病情。还要注意用电安全,远离危险,平安过冬!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千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