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调查,脑卒中已经成为导致国人死亡的第一位疾病,而且卒中在导致成年人残疾的疾病中排第一位,约1/3的卒中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存活者中约3/4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因此脑卒中的防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医生就带你全面的了解脑卒中。
脑卒中的分类
通常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卒中又叫脑出血,约占全部卒中的23%左右。通俗讲,即为脑血管突然破裂出血;
缺血性卒中又叫脑血栓形成、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7%,即为脑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
危害
可导致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吞咽困难、运动功能障碍、言语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特征
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
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使脑出血的发生风险增加一倍多,并且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上升。
糖尿病——长期的高血糖的状态会引起脑动脉的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引起脑梗死。
高血脂——高血脂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血管管腔狭窄乃至闭塞,引发脑血栓。
饮酒吸烟——过量饮酒会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病,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吸烟会增加血液黏稠度,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饮食,进食油炸、碳烤、高糖、高钠食物过度,均大大提高卒中发生率。
缺乏运动——运动量少降低血液流速、增加血液粘滞度、降低血管弹性,卒中风险提高。
肥胖——男性腹部肥胖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3~5倍,女性腹部肥胖型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比外周型肥胖大大增加。
家族史——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患者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
容易发病的时机
气温骤降时、情绪过度激动时、便秘入厕时、剧烈咳嗽时、压力过大或过劳时、冬季洗澡时、夏季运动大量出汗时。
脑卒中的识别
脑卒中的应对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及时发现卒中的早期症状极其重要,一旦发现第一时间就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效果也就越好。患者在发病后立即送达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或卒中中心,得到规范的诊治,可增加恢复的几率,提高生活质量。
早期处理原则
缺血性脑卒中——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动脉内取栓,时间窗外抗凝等药物治疗。
出血性脑卒中——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决定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预防
70%的卒中是可以预防的!主要通过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控制——积极控制“三高”,戒除烟酒、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情绪激动、定期体检。
误区
只有高血压才会导致脑卒中——除了高血压,很多其他疾病也会诱发脑卒中,只是高血压诱发几率更高。
降压药头疼了再吃——不规律用药易造成血压波动,当头疼时,可能血管已造成不可逆损伤,更易诱发卒中。
脑血管检查正常,就不会脑卒中——血管因素只是卒中诱因之一,脑血管筛查正常,并不意味着不会卒中。
脑卒中筛查=颈动脉筛查——脑卒中筛查,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过程,颈动脉筛查只是其中一项筛查。
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脑卒中——规范用药可以有效预防部分缺血性卒中,而不合理应用会导致出血性卒中。
定期输液,预防卒中——预防卒中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规律口服药物,不在于定期输液。
脑卒中是“老年病”——脑卒中发病不分年龄,老年人发病率占比较大。
病好了,可以停药——部分卒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但血管病变可能还在,应遵医嘱坚持抗凝、降压等类药物应用。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