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退休的王阿姨在清洗带鱼时不小心被鱼刺扎伤了,起初,王阿姨并没有当回事,没想到过了一个月,手和胳膊上却出现了连串分布的红色结节,虽然这些结节不痛不痒,但数量逐渐增多,体积也越来越大,王阿姨不免担心,于是决定去医院看看。接诊的皮肤科医生通过观察皮损特点,结合王阿姨自述的被带鱼鱼刺扎伤的病史,初步考虑王阿姨患的是“海分枝杆菌感染”。最终,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菌培养等检测,证实了这个诊断,经过早期积极的治疗,王阿姨的手和胳膊恢复了健康,没有留下严重后果。
海分枝杆菌是一种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致病分枝杆菌,在非结核分枝杆菌中,是全世界人类呼吸系统外感染的首要病因。感染皮肤后,表现为手、足、肘或膝部的无痛性小丘疹或结节样皮损,皮损是沿着淋巴管分布的,这与孢子丝菌病的模式相似。如果被感染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则可能会出现腱鞘炎、滑膜炎、关节炎,甚至是骨髓炎等严重后果。王阿姨的免疫力基本正常,加上就诊及时,只在手及胳膊出现相关症状,并没有引起骨关节的受累。
海分枝杆菌在海洋中是无声杀手,普遍存在于淡水、海水等水环境中,经常会杀死家里鱼缸中养的鱼,易从皮肤破损处侵入引起人体感染。很多病例是因为刷洗鱼缸或游泳后获得,因此海分枝杆菌感染也被称为“鱼缸肉芽肿”、“游泳池肉芽肿”。有研究发现天津地区的海分枝杆菌以老年女性患者为主,原因主要为在处理受感染的鱼或海产品时被海分枝杆菌暴露所致,退休的王阿姨也是同样方式感染的。
这个病该怎么治疗呢?
严格来说,该病目前没有最佳的治疗方案,具体选择哪种方案,主要取决于患者的感染程度和免疫状态。通常采用多药物联合治疗,比较常用的有克拉霉素、乙胺丁醇、利福平、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等。需在症状缓解后继续治疗1~2月。
如何预防海分枝杆菌感染呢?
对于渔业工作者,特别是市场里经常宰杀鱼类海鲜的人,在作业时一定要小心谨慎,戴上厚的手套,避免被扎伤。
如果不慎被刺伤,要及时将血挤出来,用流动的清水清洗受伤的部位,再用碘伏或医用酒精消毒伤口。如果伤口较大、较深,或受伤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化脓感染,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对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以及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由于免疫力较普通人低,更易被病原体入侵,所以最好少接触未完全烹煮熟的海鲜,以防感染。
(供稿/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