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平躺、久蹲后突然坐立或站起来时感觉头晕,眼前发黑,下肢无力,甚至会出现跌倒、意识丧失的危险情况,定一定神稍过几分钟,又完全恢复正常,这可能是“体位性低血压”在作怪!
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低血压”,是指由卧位改变为直立体位的30秒-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心脑血管缺血症状。体位变化30秒内出现的,属即刻体位性低血压。需要注意的是,也有部分患者血压在体位改变3-45分钟内缓慢进行性下降,称为延迟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原因有哪些?
1、高龄原因
老年人动脉硬化;肌肉萎缩、肌肉收缩功能减弱,回流心脏血液减少;口渴反应下降,饮水量不足;这些因素导致体位改变时,不能有效代偿维持血压稳定。
2、疾病原因
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系统性萎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病、严重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狭窄等心血管疾病;
失血、腹泻等导致血容量减少的疾病。
3、药物原因
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主要包括:降压药、利尿剂、镇静催眠药、a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抗精神类抑郁药物。
4、其他
进食、热水洗浴、出汗等日常生活事件也是常见原因,需特别注意。
体位性低血压如何诊断评估?
最简易、常用的方法是测量卧立位血压。测量过程中,患者保持安静,双下肢需平放于床上,不可交叉。
卧位血压:患者平躺5分钟,连续测量血压两次(不用去袖带),第一次和第二次收缩压压差不超过5mmHg,即可记录,算出平均值;若超过5mmHg,须测量第三次,三次均记录,以第二次和第三次为主,算出平均值。
立位血压:测完卧位,不用去袖带,嘱患者站立3分钟,开始测量血压,立位血压记录方法同卧位血压测量。
卧立位血压阳性一般可诊断体位性低血压,但是阴性不能排除。直立倾斜实验可更敏感地诱发体位性血压变化,是体位性低血压的有效诊断方法,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诊断评估。
体位性低血压如何防治?
改变体位务必缓慢:这是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老年人要牢记“三个1分钟”原则:即卧位到坐位停留1-3分钟,坐位到立位停留1-3分钟,立位停留1-3分钟再开始行走,可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合理饮食,避免过饱,进食后不要马上活动:尤其是体位性低血压合并餐后低血压者,要少食多餐,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不要单纯追求血压的下降,维持血压稳定更为重要,注意监测卧立位血压;
适当增加液体摄入、高盐饮食。心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谨慎;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延迟型体位性低血压与长时间站立、行走有关;
避免洗澡水过热或洗澡时间过长;
尽可能减少长时间卧床;
睡觉时床头抬高10-15°;
腹带、弹力袜是安全、有效的防治手段:可减少血压下降5-10mmHg,简单易行,副作用少;
中重度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可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考虑药物治疗,比如米多君、屈曲多巴、氟氢可的松等,一般不作为首选。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郝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