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受重视,骨质疏松是老年人最常遇见的问题,轻微的暴力即可引起各种骨折的发生,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有轻微外伤史,严重的患者可无明确外伤史。椎体作为人体重要的承重及受力部位,活动面积广,参与动作多,是身体最易受到损伤的部位之一,一旦受到损伤,会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骨折后早期,患者常感觉背痛,尤其是翻身或者起床时疼痛较重,平躺或直立后症状反而减轻轻;若不处理,后期会出现脊柱后凸畸形,驼背,甚至会影响下肢神经功能。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临床表现很重要,但是X线片及MRI检查也很重要,因为影像检查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明确诊断,定位责任椎体,为治疗提供依据。
通常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椎体单纯压缩性骨折,压缩椎体高度<40%、 后凸角度<20°、不伴脊髓神经损伤的稳定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或者患者一般状态较差、高龄、不能耐受手术的不稳定性骨折。其主要优点在于对患者机体创伤小,老年患者易接受。但卧床时间长,后期发生坠积性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较多,且存在椎体高度复位不理想,远期疗效一般。有研究显示,经保守治疗后仍有超过1/3的患者疼痛得不到缓解,若不予以有效治疗,将会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加速脊柱退变,最终引起患者慢性疼痛。
手术治疗: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提出了两种新型脊柱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 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其微创方法成为了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向骨折的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能够迅速止痛和稳定椎体,同时还能使塌陷椎体部分复位,矫正后凸畸形。这两种方法目前临床上已广泛开展,技术成熟,安全性高。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现在多数专家主张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处理方式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者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患者可即刻恢复骨折前的正常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李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