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啊,我的脚崴了。”其实这是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由于在走路、下楼梯或者是在运动时,导致踝关节急性的损伤。踝关节扭伤是一种最常见的运动损伤。有资料显示,它占所有运动创伤的20%~40%。踝关节扭伤多为踝关节周围韧带的过度牵拉或撕裂,严重者可伴有撕脱骨折。
由于踝关节是人运动的重要枢纽及承重关节,因此其状态的好坏直接决定人的生活和运动质量。那么,为什么踝关节比较容易受伤呢?受伤以后应该怎么办?会不会有后遗症?是不是就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不要紧,歇几天就会好了”呢?
踝关节因何易扭伤?
这是踝关节的功能和解剖结构决定的。踝关节是人体较重要的运动关节之一,也是构造复杂的关节之一。它是由胫骨下关节面、胫腓骨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关节面构成。关节的两侧有韧带加固。外侧韧带较分散、薄弱,肌肉也薄弱,且外踝低;内侧韧带较集中、厚、宽、坚韧,内踝高。所以踝关节具有较差的稳定性,易受伤。
踝关节在跖屈时,也就是我们做踮脚这个动作时,往往脚会向内翻,即脚心翻向内。由于踝关节特有的解剖结构,这时踝关节不能很好地匹配,处于“灵活有余,稳重不足”的不稳定状态。所以,我们在踝关节跖屈,比如下楼梯、下山、起跳后落地等活动时,如果失去平衡,就容易引起关节的内翻,导致踝关节的内翻损伤,即踝外侧扭伤。
统计表明,踝外侧扭伤约占踝扭伤总数的85%。这时,踝关节内的软组织受到挤压撞击出现软骨面损伤、滑膜肿胀,使踝关节周围出现肿胀、淤血。
如何判断踝关节扭伤程度?
急性扭伤的患者多表现为疼痛、皮下淤血;严重的可有滑膜或软骨损伤,表现为踝关节周围的肿胀和压痛,踝关节活动受限。韧带撕裂或骨折发生时,踝关节损伤侧或骨折端疼痛、肿胀更为明显。
踝关节扭伤后,建议拍摄X线片,以排除骨折、发现增生的骨赘。结合病史和体检,医生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并予以相应的治疗,以消除致痛因素,增强关节稳定,缓解症状。
扭伤了,怎么治?
许多人都对踝关节扭伤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养两天就好了”,其实不然。适当的休息是需要的,但并不是治疗的全部。未经正规治疗的患者,踝关节再次损伤的可能性是经正规治疗患者的3~4倍。
急性期的初次损伤患者,如果损伤没有累及韧带组织,只要能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正规的保守治疗,遵守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的原则,多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急性期24~48小时可冷敷,每次10~20分钟,6小时一次,48小时之后热敷2~3天,以促使局部组织渗液尽快吸收,减轻疼痛。必要时,可用胶布敷贴踝部固定制动2~3周。
而慢性损伤患者保守治疗的效果则相对较差,改善疼痛和不稳定的症状是治疗的目的,有时需要通过手术重建韧带来改善踝关节的稳定性;同时可以通过微创的踝关节镜手术来消除滑膜炎、软骨损伤或游离体等致痛因素。
总的来说,一旦发生踝关节扭伤,应当早期就诊,早期检查,早期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吴增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