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刘大爷喜欢和小区内的大爷、大妈们一起打牌,每天除了吃饭、上厕所,一坐就是一整天……最近他突然出现腿脚肿胀,走不动路了,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下肢深静脉中出现了交通堵塞。各种原因所致的下肢血流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淤积在下肢静脉,形成血栓。深静脉血栓如不及时诊断或处理,有可能造成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栓子脱落可出现肺动脉栓塞,甚至危及生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静脉血流滞缓
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机理。
2、静脉壁的损伤
静脉内注射刺激性溶液或高渗溶液;静脉的局部挫伤等。
3、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粘稠,长期口服促凝药物,如激素类药物、避孕类药物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哪些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大多是急性起病,主要的表现是下肢突然出现肿胀、疼痛,有血栓的下肢要比健侧明显增粗,小腿肌肉有明显的压痛。患者在走路时下肢会有疼痛、酸胀、沉重感,严重时不能下地走路,下肢皮肤颜色还会改变如发青紫、暗红等。
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适当活动,避免久坐、久站,促进血液回流。
2、养成及时饮水的习惯:特别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3、穿着舒适的衣物:避免穿着紧身衣,尤其是在进行长途旅行时,紧身衣(特别是很紧的裤子)会导致血流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4、在高风险时期穿逐级加压弹力袜,提高血液流动的速度,起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5、针对一些高凝状态或者疾病,如骨折后长期卧床、肾病综合征或癌症等,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低分子肝素或者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或拜瑞妥)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专家提醒
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请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孙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