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顶山刚退休的蔡先生因反复发作性头晕,到我院介入科找到余海彬主任就诊。入院后完善头颈部CTA检查,结果提示右侧椎动脉重度狭窄伴先天性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余海彬主任与冯广森主任详细讨论后,考虑头晕与椎动脉重度狭窄有相关,同时预防椎动脉狭窄急性闭塞导致后循环急性脑梗死,右侧椎动脉有行支架植入治疗的指征,经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行右侧椎动脉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治疗,手术在全麻下顺利完成,书写了我院介入科新技术应用的又一里程碑。
术前:
图一 造影左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
图二 3D成像提示狭窄段
术中:
图三 术中球囊扩张
图四 球囊扩张后造影,狭窄减轻
图五 支架球囊精确定位
图六 药物涂层支架扩张释放
术后:
图七 术后造影椎动脉狭窄完全解除
手术过程顺利,药物涂层支架植入后,造影显示患者右侧椎动脉狭窄完全解除,术后患者麻醉清醒后感觉良好,头晕头痛症状消除,恢复理想,病人及家属一再对介入科余海彬主任治疗团队表示感谢。
据了解,常用的椎动脉支架为球囊扩张金属裸支架,文献报道非药物涂层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达25%-35%,增加了脑梗死复发的风险,不少患者需要再次进行介入手术治疗,严重影响了椎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的有效性。
我院引入全球首款具有椎动脉狭窄使用适应症的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支架,此款支架具有术后再狭窄率低的优点,早期临床研究发现其较传统金属裸支架可降低66%的再狭窄率,再狭窄率为11%-15.4%,可降低患者因支架内血管再狭窄而进行二次手术的概率和经济负担,有望引领神经介入治疗的新方向,开启脑血管药物涂层支架治疗的新时代。
介入科简介
介入科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国内最早开展介入工作的医院之一,介入治疗水平在省内具有领先地位。介入科现有病区1个,DSA手术室3个,杂交手术室1个。介入团队现有医技护30余人,其中医师11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3人),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护理人员19人;专业技师5人。医院配备有国内一流的西门子、东芝、飞利浦等DSA设备,可以满足各类介入手术需要。介入科目前作为并立于内科、外科的第三大诊疗手段,其优势明显,数毫米的创伤就可以完成脑血管、心脏大血管、各种血管疾病及肿瘤等“大”疾病的治疗。患者痛苦小、恢复快、住院周期短,最重要的是可以保留本身原有的器官组织,还您原装生活。
(供稿/介入科 黄伟华 余海彬)